與文字相親,與書本戀愛。我就這一點愛好,我就這一些期待。當然,也有很多的感傷和蒼涼,不時攻略我為溫柔和慰藉建造的城池。無論如何,我愛依舊,我手依舊,我心依舊。
依舊的,還有我與圖書、與文字結緣交好的渴望、歡欣和憧憬,還有我能用內容、思想、行動、意義和價值,為家庭、為愛情、為幸福和快樂拓展的天地。也許是稚嫩的,也許是激烈的,我都愿意追尋下去,追尋活著的傳統。
從最早背著母親去翻看外公的老書開始,從當初隨父拉二胡終止而偷學作詞開始,從索居老家頂樓閑讀三年后晨赴星城開始,我慢慢有了一種瘋狂的喜好,喜歡穿街走巷尋店淘書,喜歡一時興起夜奔書攤,喜歡花大錢從出差途中拉回滿滿一袋書……這似乎是一種懵懂、一種熾烈、一種匪夷所思,使我充滿激情地廢寢忘食地苦做三年校對,使我屢經變故地大膽拼命地樂編四載古籍。
不停地讀書和淘書,不倦地編書和評書,一直到近來數年圍繞明清史、書院文化和商學文化等主題而不斷地寫書出書,我為了什么?我得到什么?我曾多次枕書聽雨眠時,恨恨地、憤憤地、怒怒地暗問自己。問起,問起,書已濕透。是雨水?是淚水?皆已斑駁、迷離,當然也有“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鐘情戀愛。
讀書觀史,無須尋根究底地挖掘史料中的情事隱私,只要遴選在思想上特立獨行的非常人物,并重返當時情境,形諸今日話語,于歷史敘事與冷靜論說之間,解讀古今中外諸色人物的命運和抗爭,寫他們尋求個體尊嚴的孤傲清賞、理想欲念,寫他們捍衛人身權利的艱難自立、內省外觀,寫君子的耿介清正,寫宵小的褊狹狡黠,也寫不同思想意識的交流與碰撞。不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知識分子,還是阻礙社會進步的衛道士們,思想總是在客觀審視、全面考察的維度中,糾正不符歷史的、有失公正的辨識。
歷史的進退,斷然不會因為需為尊者諱、為生者忌而諉過不語或輕描淡寫,那樣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寫真實的歷史和歷史的真實,值得慢慢讀之,雖在繁雜工作之余,卻讓我感到分外的自由、輕松、平靜與快樂。我嚼之有味,品之不疲,猶如夏日薄荷,給人涼爽過后的清神,還有幾縷難以釋懷的韻致;即便在皚皚白雪的冬天捧讀,亦是另一番妙趣。
讀書“瘋雅”,更多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敬畏與體驗。有朋友曾經問我,總看到我不停地、不倦地、不悔地買書,本本都讀過嗎?沒有。翻讀為常態,精讀為追夢,為了準確實證一處典故、一個標點、一段文字,或者在不自拘的閑讀中發現一個新的啟發,更是買書、藏書的妙趣。
此中妙趣,是私密性的、個體性的,不可名狀但自我滿足不已。也正是在這種自由的趣味尋找中,我艱難地選擇了寫作轉換。曾經十年集中心思寫這類書評,尤其是歷史書,斷斷續續發了上千篇書評,并出了4本書評集。新媒體興起后,我考慮到書評屬于小眾讀物,于是嘗試將讀書與歷史結合,后來干脆做讀史寫作——我便由從事傳統媒體寫作的書評人,轉為活躍在新媒體上的歷史寫作者和思考者。我開始尋找方向。只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性寫作,才能使自己的閱讀厚積薄發、精益求精,使寫作積沙成塔、突破自新。我曾經考慮過做先秦史、漢唐史,甚至考慮過研究分裂狀態的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最終選擇了明清之際作為新的著力點,這也影響了我近些年往書院文化和商學文化上延續新的思索。
一些所謂的歷史劇,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和視覺呈現方式,給我們帶來了直觀的歷史感受,成了一種喜聞樂見的歷史敘事。影視作品本身容許存在大量文藝性的虛構,只是虛構的成分太多,出現了嚴重偏離歷史記載和歷史真實的現象,則是不可取的。例如《康熙王朝》中出現了孝莊太后自稱“孝莊”(孝莊是她死后,康熙給她上的謚號),康熙在位時給容妃的追封中加上了后來之君給自己的尊謚“仁”;《雍正王朝》中的“中層干部”張廷玉成為康熙最后的首輔,真正的首輔馬齊靠邊站,以及隆科多喊自己的親爹佟國維為六叔……
這一大根源,是歷史劇的虛構多用野史、歪解正史。我要在不同史料中分析,于細微處見歷史之真妙。除了翻讀《明史》與《清史稿》《清史列傳》以及古人、今人、國人、外國人的著作,我還閱讀了大量明清實錄、起居注、朱批、奏疏、檔案、筆記、方志等,以及相同時期的文化史和全球史。對于材料的選擇,我習慣用第一手資料,不畏懼查閱古人刻本、抄本甚至手稿的艱澀難辨,適當引用原典內容。
我采取細讀的方式,力求抓住細節,透視背后,融學術思辨于通俗解讀。把握歷史文化書寫的學術與通俗之間的平衡,需要學術研究的精神和行為,但形成文字表達時,通俗傳遞出來,讓大多數讀者讀懂為好。我想以一種創新而獨特的方式,解析歷史與文化史的轉折與細節,追求學術通俗化、文化大眾化、傳統現代化的寫作轉換,在雋永流暢的文字中展現出歷史的魅力。
字里山河,書中日月。澄澈的生命可以作證,為家庭,為人生,為社會,為讀書,為寫作……永恒的春天不會悄然離去,一生的堅守總在柳暗花明。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