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的通知》,將“教師發展模式數字轉型行動”列為重點任務之一。放眼全球,教師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浪潮中處于重要位置。他們是課程、學生、技術之間的接口,任何硬件、平臺、算法都要通過教師的設計、提問、反饋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體驗。許多國家積極推動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通過頒布數字化標準、供給數字化資源、開展數字化培訓等方式,助力數字時代的教師發展。
教師發展已經融入數字化浪潮
當下,數字技術在為教師賦能、提高教師素養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教育部與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共建“智能國家教育研究院數字中心”,利用人工智能來診斷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馬來西亞“智慧教師培訓生態”項目通過5G+VR(虛擬現實)遠程模擬教室,把最新教學法同步到偏遠地區,供那里的教師學習借鑒。越南和泰國聯合建設的“SEA虛擬學習交流”平臺,讓兩國師范生無須跨越國境即可完成線上實習和協同備課,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數字培訓范式。韓國的大學已經引入區塊鏈數字徽章系統,致力于構建一個更精細、透明且可信的教師能力認證體系。德國則啟動了數字化教學能力中心,為教師提供數字化知識和能力培訓,頒發數字化教學微證書。培訓內容注重提升教師數字化專業能力、數字化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實踐表明,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正從基礎設施鋪設階段邁向智能化、協同化、常態化的深度融合階段。
今年5月東盟秘書處發布的《東盟教師專業發展與流動》報告明確指出,數字技術能夠優化教學實踐、提升教育信息管理效率。為此,報告倡議通過《東盟教學框架》系統提升東盟地區教師數字能力,確保偏遠地區教師也能借助數字平臺獲得與中心城市教師同質化的持續專業發展。報告還倡導,把教師流動機制和微證書作為政策杠桿,推廣“在線+面對面”混合研討會、同行觀摩交流和區域微型認證,拓展教師數字進修路徑。
教育變革驅動教師發展模式轉型
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主要受到政策演進、技術變革和教育需求的驅動。
當前,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復雜技術不斷滲透到課堂中,推動形成數據驅動、人機協同、持續進化的智能教育生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在今年發布的報告《為教師做好數字教育準備:數字技能與教學方法的持續專業發展》中強調,在日益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中,教師是發揮教育技術潛力、提升學習成效的關鍵角色。在智能教育生態的運行邏輯下,教師的數字能力特別是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技能,而是教學工作的基礎。為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幫助教師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學設計、課堂互動和反饋環節。英國高校在教師培訓中采用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技術,進行沉浸式教研和課堂觀察,通過創建虛擬教室,幫助教師反復磨煉課堂管理和師生互動技能。
國際組織和部分國家通過頂層設計推動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主要國際組織形成共識——教師是構建未來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建議各國將教師數字能力列為優先發展領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經合組織發布《支持課堂數字資源使用的教師政策》等報告,為各國政府系統規劃數字時代的教師發展提供了實證依據和政策范例。此外,韓國頒布的《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師能力框架》、挪威推行的《教師專業數字能力框架》等,都為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參考依據。
推動形成靈活多元的教師發展模式
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工作,涵蓋教師職業成長的各個階段,包括教師學習、培訓、教研、評價等多個方面。不同國家通過不同路徑來嘗試推進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
歐美一些國家通過微認證,重構教師專業能力圖譜。相關組織構建了模塊化技能庫,教師通過提交“差異化教學技術應用”視頻證據獲取區塊鏈徽章。這一舉措通過碎片化學習成果的可視化認證,破解了教師專業發展“學用脫節”的難題。新加坡教育部將電子教學法納入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培養教師利用數字技術設計個性化學習體驗的能力。挪威構建了覆蓋教師職業發展的全周期支持體系,實現了教師數字素養與學科教學、倫理規范的深度融合,形成全系統轉型模式。
英國國家教學學院通過開發融合研究成果的培訓項目,積極推動教師數字化專業發展。該機構致力于設計適應性強、靈活多變的培訓體系,從系統層面提升教師效能。其中,為職業初期教師設計的課程模塊能幫助教師獲取前沿教育研究成果和高效教學策略。英國將數字技能融入教師早期職業框架以及國家專業資格培訓和評價指標,引導教師向數字化方向發展。英國高等教育機構針對研究生教育證書課程,提供多種線上課程和網絡資源。如倫敦大學學院提供數字技能發展在線課程,涵蓋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多媒體內容創作和編輯等主題。
技術不會取代偉大的教師,技術只有在教師手中才可以帶來變革。總體來看,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并非單純技術疊加,而是對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的三重重構。一是目標重構,從技能訓練轉向數字時代駕馭技術以育人的能力。二是路徑重構,打破時空限制和機構主導的模式,構建虛實融合、開放協同的教師成長共同體。三是評價重構,微證書、數字徽章等形態,與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融合,記錄教師在復雜教學場景中表現出的教學機智和創新能力,將教師能力記錄為可追溯、可量化的證據鏈。教師發展模式數字化轉型的真正價值是,引導每位教師都成為數字時代的“燃燈者”——用技術放大教育智慧,以人文溫度駕馭數字力量,最終照亮每一個生命的無限可能。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華東師范大學文理交叉跨學科培育項目[2025ECNU-WLJC005]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