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025世界中文大會舉行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應邀參會的51個國家的61名青年漢學家,勉勵他們當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習近平強調,漢學源自中國、屬于世界,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希望你們繼續與漢學結伴、和中國同行,加強研究闡釋,向世界介紹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當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這是一封立足中國、著眼世界、放眼未來的復信,也是給予中外文明互鑒的一份殷殷期許。
以中文為媒介架起的語言互通之橋、理解互信之橋、文明互鑒之橋,已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拓展全球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語言背后的文化融通與跨文化理解,也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奠定廣闊的人文基礎。
11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情況的匯報等。會議指出,要“接續奮進,久久為功,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著力解決教育領域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統籌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和優化布局,不斷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最新部署,彰顯了通過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的清晰路徑,標志著教育強國建設進入深化協同、精準發力新階段。
新期許,新階段,新動能。
上周,從北京到天津,從舉行2025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到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硝煙再燃,幾場教育“重頭戲”不約而同地聚焦“人才支撐”這一核心要素,給教育強國建設注入了新的動能。
11月13日在京舉行的2025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意大利大學和科研部部長安娜·貝尼尼共同簽署聯合聲明,在此前雙方打造的以項目平臺為支撐、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為重點、東西文明互鑒的合作新格局基礎上,為雙方構建更加開放互信的創新合作生態網絡定下了基調。
如果說2025世界中文大會搭建的是一座全球語言文化交流的“立交橋”,2025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開辟的是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雙邊快車道”,那么透過2025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我們看到,一支支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隊伍正在加速成長。從“全國賽”到“世界賽”的跨越,背后是中國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自信,也是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的行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從“科學教育”到“科技教育”,一字之差,傳遞出從“知識認知”到“實踐創新”的鮮明戰略轉向。
這一轉向直指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對廣大中小學生而言,科技教育將不再是書本上的公式和遙遠的發明故事,而是充滿挑戰與樂趣的設計、制作、實驗、改進過程。此舉并非弱化科學知識,而是著眼于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真實力量,將創新的種子、實踐的基因、動手的渴望植入學生心田,真正讓“敢于創造、善于實踐”成為新時代青少年的鮮明特質。
藍圖已就,播種正忙。我們期待,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階段,會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7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