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統籌學校教育、科技、人才等優勢資源,在組織建設、智力支持、科技支撐、教育助力、消費幫扶五個方面持續發力,助力湖北省保康縣后坪鎮九池村各項工作全面發展。
突出頂層設計,助推鄉村振興。學校成立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完善《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方案》,形成了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協同配合、師生積極參與的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從頂層設計統籌謀劃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學校黨委常委會每年定期召開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專題會議,研究決策部署定點幫扶工作,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協調制定幫扶工作方案,校內各單位主動對接、認領和落實幫扶任務;學校領導與省定點幫扶牽頭單位簽訂年度省直單位定點幫扶責任書,認領年度幫扶任務,與校內有關單位分解任務,學校定點幫扶工作牽頭單位負責監督實施,確保不打折扣完成年度總體目標和任務;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保康縣掛職,連續10年派出駐村工作隊扎根九池村,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立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突出責任擔當,強化發展動力。一是強組織固根基。學校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創新黨組織設置,健全“村黨支部—村民黨小組—黨員聯系中心戶”的村黨組織體系,規范“三會一課”,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調動黨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二是興產業助發展。學校籌集資金98萬元,建設農產品初加工廠,填補產業發展空白;種植特色牡丹200畝,開發牡丹花茶、牡丹籽調和油等新產品,提高涉牡丹產品的附加價值;改造村集體低產茶園50畝,新建茶園30畝,發展高山茶葉產業;鼓勵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種植核桃、木耳、香菇、天麻、蒼術等特色農產品,養殖生豬、山羊、土雞等,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重科技展優勢。為充分發揮學校科技優勢,推進科技下鄉,助力鄉村振興走深走實,學校邀請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市農科院等單位的多名專家,深入保康縣和九池村查看產業發展,開展科學研究和調研,建言鄉村振興;開展技術培訓,促進技能提升,先后為保康縣培訓了400余名基層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為30余農戶提升核桃護理技能;圍繞產業設立研究生工作站,探索科技合作新途徑,已陸續派遣15名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四是促教育惠文化。學校深入開展“智志雙扶”活動,先后有近300位大學生社會實踐隊員和研究生支教團在保康縣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吸引1500余名山區孩子報名參加,為山區兒童“筑夢引航”。“湖北名師”范小春在后坪鎮中心學校設立“名師工作室”,每年捐資2萬元設立“名師助學(教)金”,用于資助品學兼優困難學生21名,“育人模范”好老師10名;武漢理工大學附屬小學與后坪鎮中心學校開展“結對幫扶送教”等活動。學校積極推進九池村文化建設,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捐贈圖書2000余本,建成村圖書閱覽室和數字農家書屋,極大地豐富了村民業余文化生活;藝術與設計學院師生設計了九池村文化墻、村標、觀景平臺等,美化居住環境;組織文化下鄉,舉辦“紅色電影下鄉行”“專家教授九池行”“圖書漂流進村屋”等活動,推進文明鄉村創建工作。
突出全員參與,匯聚幫扶合力。學校持續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校友及校友企業以及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協作配合,引導各類資源向保康匯聚,形成幫扶合力。學校領導親自掛帥,黨政辦牽頭統籌校內外資源,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確保幫扶工作同心同向同行;職能部門和直屬單位積極認領分解年度幫扶任務,并將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單位年度考核目標,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積極采用多種方式參與定點幫扶工作。
接下來,武漢理工大學將結合幫扶地實際情況,以激發內生動力為根本,繼續做好定點幫扶工作,為湖北鄉村全面振興貢獻理工智慧和力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