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與沈陽工學院聯合主辦的“數智時代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沈陽召開。會議聚焦產教融合新思路、新模式、新場景、新應用進行深入探討,發布了“ICT人才培養全球樣板點”及“根智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化實訓解決方案。
來自教育界、產業界的500余位代表參加了研討會,共議數智化人才培養路徑,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實踐范本。
產學研深度融合 培養數智時代高素質人才
在研討會致辭中,沈陽工學院校長李康舉表示:“面對以AI、大數據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我們堅信,做比想更重要,不擁抱AI的教育終將被淘汰,這正是我們推進產教融合的核心理念。”
華為副總裁、公共事業軍團CEO李俊風在致辭中提到:“數智時代浪潮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大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支撐。華為始終秉持開放共贏的理念,與全球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構建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
沈陽工學院與華為合作構建的“ICT人才培養全球樣板點”,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為核心理念,引入華為5G、鴻蒙、昇騰AI等前沿技術體系,建成涵蓋數據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六大技術方向的26個現代化實驗室,并開設“5G網絡規劃及優化”“鴻蒙嵌入式系統設計”等前沿課程,將企業真實場景融入教學,形成“實景、實戰、實訓”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遼寧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胡承波指出,樣板點的建設是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重要實踐,通過“企業案例與高校理論深度融合”“雙師課堂”“華為ICT大賽”等機制,將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沈陽工學院的國際化布局與華為全球生態形成共振。該校不僅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開展“專業+語言”教學模式改革,更在今年3月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向全球教育界展示了產教融合的“沈工方案”。其與華為共建的“星辰·聯合創新實驗室”,基于“AI+數字通信”模式,成為國際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目前,沈陽工學院已與全球15個國家的51所高校建立合作,國際化辦學水平顯著提升,為東北振興輸送了大批高素質ICT人才。

沈陽工學院&華為ICT人才培養全球樣板點正式發布
技術賦能教育 生成式AI重塑教學新生態
華為發布的“根智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化實訓解決方案,依托昇騰AI算力底座,構建了系統性大模型研訓體系,實現“因材施教”與“精準評估”,旨在幫助高校和企業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學員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垂直領域的規模化應用與可持續發展。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華為ICT學院支持中心主任王隆杰,分享了“課證共生共長”經驗:340名該校在校生通過華為HCIE認證,驗證了“實踐導向”培養模式的有效性。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熊盛武則提出,高校需加快“AI+X”微專業建設,以應對未來2000萬ICT人才缺口。
贛南科技學院副校長何錦龍在“政校企合作‘兩層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主題發言中提到,贛南科技學院將現代產業學院作為人才培養的抓手,構建了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于一體的產教聯合體,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提升了教育質量,有效服務地方和行業發展。
煙臺職業學院副校長丁春燕表示,面向未來,學校將以華為&煙臺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為數字底座,通過“數智+新型工業化人才”培養,打造高水平專業群和社會化培訓認證服務平臺。同時,學校還將推進十大工程建設,培育“工”字形應用型人才,助力本地產業數字化發展。
華為中國政企教育醫療系統部教育科研業務總經理阮東閩,發表了“助力ICT人才培養,共贏教育行業智能化”主題演講。他提到,未來人工智能行業滲透率達到20%,ICT人才缺口也將達到2000萬。華為圍繞“人工智能+教育”,打造全場景“1+3”解決方案,包括覆蓋120多個國家的ICT學院和數字化實訓平臺,每年培養20多萬名學生。新的“根智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實訓解決方案,將加速培養高技能AI人才與“AI+X”行業應用人才,助力各行業數智化落地。

華為發布“根智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字化實訓解決方案
據悉,華為與沈陽工學院將持續加強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數智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機制,共同為高素質數智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