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天津4月29日訊(記者 董魯皖龍 萬玉鳳)在今天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認為,對照“未來農業”發展要求,未來的農業科技人員一定是綜合性,懂經營、善管理、掌握高科技,同時又富有情懷和特殊的品質的,是“頂天立地國際化”的人才。
他分析,“未來農業”有四個特點:農業是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農業不再是小農經濟,而有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種形式;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相對短缺,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而隨著前沿科學技術的革新,如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推動了農業今后的智能化發展。
面向“未來農業”,如何培養卓越農林人才?吳普特介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新農科背景下,在人才培養體系、專業建設、教師教學能力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在人才培養體系上,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見》,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2018—2022年)》,確定了8個方面、30項建設與改革任務,繪就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吳普特說,大力推進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專業,推動農業與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深度融合,培育新興、新生農科專業,服務引領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目前學校謀劃開辦了城鄉規劃、智能農業工程、農業大數據分析等新專業,為推進新農科專業發展先行先試。
面向未來農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還建設了具有農科特色“大國三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以及交叉融合、復合貫通的新農科知識體系。大力開展協同育人,推進實踐教學的項目化改革,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配置到產教融合的平臺上、配置到產業示范基地中,根植在鄉村振興的土壤里。開展西北鄉村類型和特征調查,厚植學生的“三農情懷”和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能力。
此外,學校還大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持續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培訓和青年教師海外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啟動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要求教師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或職級,須有到場站(基地)或行業單位6個月以上實踐鍛煉經歷。
在培養新時代“新農人”上,深入推進“三融通、三遞進、一卓越”331人才培養新模式改革,設置多類型模塊化課程,推進交叉培養,打通課程選擇通道,滿足學生選擇不同發展路徑的需要。目前學校已經著手推行三學期制改革,啟動了“大學生卓越成長計劃”“大學生領導力培養計劃”,探索為優秀畢業生頒發榮譽學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