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5月15日訊(記者 柴葳 余闖)5月15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呂舟參加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分論壇,就“開放包容與交流互鑒”議題作了交流發言。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會帶來創造性的思維和可持續發展,這是亞洲文化交流很重要的一點?!眳沃垡宰鳛楹I辖z綢之路重要結點的中國福建泉州為例指出,在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時期,這里匯聚了印度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不同文化,這些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在碰撞、交融中實現了新的創新發展。
呂舟發現,在南亞絲綢之路上進行的佛教傳播,從尼泊爾、阿富汗再到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樓閣符號相融合,帶來了建筑上特有的現象,既經歷了中國文化的本土化過程,又保留了佛教文化的標志性特征。這種現象在鑒真和尚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教給日本建筑帶來的改變上,也有明顯體現。
“在亞洲文化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交流對話的創新。伴隨著瓷器和絲綢在絲綢之路的傳播,沿線國家出現很多瓷器和絲綢的作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改變了世界的生活方式?!眳沃壅J為,文化不僅要保護,創新同樣重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