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義務教育工作,采取了很多重大舉措積極推進,使義務教育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中小學校硬件條件普遍得到改善,師生育人觀和質量觀不斷完善,新課程理念得到廣泛實踐,教與學的方式在探索中不斷變革前進。進入新時代,義務教育進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階段,黨中央審時度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近年來關于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作最全面、最系統的指導意見,《意見》的核心內容直指當前學校發展的各種困境,是解決問題的“及時雨”,也是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展的“良方”。
一、以五育并舉為基本途徑,實施素質教育。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五育并舉才是素質教育。《意見》明確繼續提升智育水平,但以更大篇幅突出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強調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堅持健康第一的觀念,增強美育熏陶,主張人人學會一些藝術技能,加強勞動生活體驗,這些細致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基層學校五育并舉的方向。一是遵循教育規律。嚴格落實課程計劃,不搞“陰陽”課表,堅決不擠占所謂的“副課”時間,把學習成績靠“拼時間刷題海”的質量觀轉變為“內心驅動、身體保障、掌握方法”,努力做到在遵循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實施教育教學。二是深度開發校園活動的育人功能。德育活動系列化、情感化,如把升旗儀式精心設計為旗手競選、禮儀訓練、愛國大講臺、我的理想故事等系列活動,突出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和情感育人的理念。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重實踐、重體驗,要以活動承載,如適時舉辦人人參與的校園體育節、藝術節、勞動節,開辟校園運動場地、藝術長廊、勞動基地,穿插展示、競技、賞析、實踐、評論等各環節,深挖活動內涵。三是探索新評價。充分利用綜合素質評價,建立一套五育兼收的校級評價體系,重點是制訂德育和勞動教育評價方案、完善體育、藝術考試以外的評價規則。
二、以隊伍建設為基礎工作,打造四有好老師。
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也是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基礎。《意見》提出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為好老師標準,指出了當前教師隊伍在思想、業務方面的不足,也明晰了今后努力方向。一方面是激活教師隊伍。充分運用縣管校聘機制,解決學校及學科師資不均、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完善聘用工作方案并與學校崗位待遇掛鉤。推動學校黨建工作,突出黨員教師模范先鋒性,黨小組攻堅克難作用,黨建帶團建功能。努力提升教師薪酬待遇,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爭取鄉鎮一級人民政府建立辦學獎勵機制。進一步完善學校績效獎勵制度,對教育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予以表彰獎勵。另一方面是著力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個性化制定年輕教師成長規劃,依托名校長、名師、名班主任、學科帶頭人等工作室促進快速成長。借助網絡數字資源,鼓勵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形成自主長遠發展模式。
三、以優化課堂為主要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設計合理、充滿吸引力的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習潛能,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意見》指出要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探索學科課程教學改革,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地方要培育和推廣優秀的教學成果和案例。學校要抓住這一改革機遇,結合校情,優化本校的課堂教學。一是優化課堂結構。學習目標明確、核心問題突出、教授和學習方法得當、各環節時間分配合理,是優化課堂的基本要素。二是優化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實踐以“學為中心”為指引的培養學生“學習力”和“小組合作學習”等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這些探索的關鍵在于借助一些模式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功能,從而實現優化課堂。如在打造好“班組文化、合作流程、課堂評價”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前提下的分小組教學中,教師個別化輔導部分學生,這些學生基于團隊帶著任務到本小組再去輔導其他同學,可以使教師個別化輔導作用最大化,同時也利用了學生個體學習差異實現幫扶教學,實踐了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學”。積極推進“教育+互聯網”優化課堂。用微視頻輔助重難點教學,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攻克教學難點,研發優質網絡教育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開展基于大數據分析下的學生個性化培養方案的探索。
四、以自主辦學為源頭動力,促進公辦學校迸發活力。
目前,公辦學校事權基本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全面管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普遍現象,學校很多精力用于應對各部門工作,同時,在現行編制管理和績效工資管理制度下,教師一旦入編退出就很難,而且目前績效工資制度難以發揮激勵作用。《意見》要求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是為公辦學校注入辦學活力的積極舉措。首先校長要提升辦學治校的能力,要大膽實踐,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倡導教育家辦學,特色辦學。其次學校要用好年度考核和縣管校聘兩樣工具,引導教師重師德、愛學生、比教學質量,對于問題教師要敢于出手。還要制訂基于校情的獎勵分配辦法,切實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優酬,充分調動各條戰線教職員工的積極性,讓學校迸發活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