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校園廣播作為高校立德樹人、輿論引導的重要陣地,是學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學視閾下,就融媒體時代高校廣播的局限做簡要探討,并以東南大學廣播臺為例,探究高校廣播突破局限、拓展平臺、提升活力、傳承文化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校廣播;融媒體;平臺拓展
傳播學視閾下的高校廣播
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最早總結了社會傳播的三項基本功能,即監督環境、協調社會對于某種環境下的事件的反應和傳遞文化遺產。傳媒與文化傳播、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就必須加強高校校內媒體建設。[1]按照馬歇爾·麥克盧漢媒介決定論的觀點,“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強調了媒體形式本身承載了媒體研究的意義。[2]從這個角度切入對廣播的理解,廣播作為一種承載聲音符號的媒介,在技術上做到了傳播信息迅速、及時的同時,也因其特質具備了易于溝通、適應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和聲情并茂、親切感人的特點。因此,將高校廣播放在傳播學語境下討論時,要立足于這些特點,明確其優劣勢。
目前,高校校園主流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如大學校報、廣播臺、電視臺、校園網、BBS,以及新興媒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校園廣播是高校的重要傳媒之一,以聲音為媒介的傳播方式傳遞信息。廣播臺一般隸屬于學校黨委宣傳部,是具有學生社團性質的校園“有聲”媒體,承擔著學校輿論引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為校園師生提供“精神食糧”的重要任務。東南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廣播臺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設有“四部一室”,即新聞部、綜合部、技術部、宣傳部和總編室,每天制作播出新聞、人文、音樂等各類廣播節目150分鐘,為4萬余名在校師生服務。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學校廣播臺開始不斷優化組織機構、完善自身建設、創新運作模式、拓展發聲平臺,逐步完成由“單一型”校園廣播媒體向以廣播為核心的“綜合型”校園媒體的轉型。
高校廣播在校園文化中的功能與定位
傳媒與文化傳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校校園廣播是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而校園文化則為廣播提供了傳播的環境。[3]因此,校園廣播建設要取得發展,須要明確其在校園文化與育人環境中的重要角色與最終歸處。
第一,高校廣播是輿論引導的重要平臺。高校廣播作為學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有聲載體,擔負著做好學校正面宣傳,傳播校園新聞,推動學風建設,促進校園和諧的職責和使命。學校廣播臺設有《新聞十七點》《今日關注》等新聞節目,致力于關注校園新聞,以客觀的視角、全面的解析、深入的采訪將學校的新聞熱點、政策法規等傳遞給師生,并邀請學者、教授、師生代表走進播音間,為進一步深化立德樹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雙一流”建設等提供輿論引導與支持。
第二,高校廣播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內核之一,學校廣播臺先后開設《東南朗讀者》《毓秀東南》《滴水藏文》《最城市》等欄目,通過豐富的節目類別、多彩的節目內容豐富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達到“以聲悅耳,以文化人”的宣傳效果。
第三,高校廣播是實踐育人的重要抓手。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而高校廣播臺也成為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重要“第二課堂”。學校廣播臺現有學生工作人員110余人,他們在廣播臺中擔任從主播、宣傳員、技術員到總編、臺長等不同的崗位,學習策劃、編輯、播音的知識與技能,承擔文化宣傳、輿論引導的重要工作。學生在這里成為社會主義的優秀輿論人才,樹立了正確的新聞觀、價值觀,堅定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提高了新聞素養和策劃、宣傳能力,也培育了愛校、愛黨、愛國的高尚情懷。
高校廣播在融媒體時代的問題與局限
第一,高校廣播播放空間相對局限。高校校園廣播因其固有的高校屬性,播放區域多為校園內。學校校園廣播傳播途徑主要為樹立于校園道路兩側的60根室外音柱。由于相對局限的播放形式,導致優質的廣播內容會因天氣和設備故障等影響輸出。同時,由于師生多是在校園道路上行走時才能聽到廣播,所以往往會因為到達目的地而不得不中斷收聽。
第二,高校廣播播放時間相對固定。各高校廣播播出時間多選擇早、中、晚學生課余休息時間。學校校園廣播目前播出時間為6:30—7:30學生早操時間和17:00—18:30學生課后時間。廣播內容在規定時間內播放,并且只播放一次,導致師生容易錯過部分節目內容。
第三,高校廣播缺乏互動性和創新性。根據傳統的播音模式,通過采編—播音—合成—播放流程完成節目,聽眾通過在校園內收聽廣播或電話連線、平臺點歌等方式參與。從20世紀初的“留聲機”時代,到20世紀末的“錄音機”時代,再到近年來的網絡媒體時代,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聽眾需求不斷提高,他們期待更及時、更豐富的互動感,也渴望節目形式能夠有更多突破和創新。
高校廣播在平臺拓展方面的策略淺析
媒體融合,是“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了加強”。[4]正是基于對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的認識,近年來,各高校開始注重校園新媒體的建設,試圖從傳播平臺、傳播內容、互動方式等方面實現融合。在此背景下,高校廣播臺也應該突破傳統廣播信息不易保存、缺乏雙向交流、形式相對單一的劣勢,探求融媒體時代的新生。
第一,通過新媒體平臺打破“單向”束縛。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現代高校各部門與學生組織的“延伸平臺”。微信平臺以其受眾廣,音頻、視頻插入便捷,傳播速度快而成為目前東南大學廣播臺的主要“發聲”新平臺之一。學校廣播臺自2014年全面進駐微信平臺以來,“SEU廣播臺”公眾號先后推出精品節目推薦、重大活動跟進、節日祝福、互動點歌等功能性推送,也成為重要的聽眾反饋平臺,已有粉絲7,000余人。
第二,通過網易云音樂平臺提升“點擊量”。網易云音樂是一款由網易公司開發的網絡平臺,以歌單、社交、地理位置等為核心要素,主打發現和分享。學校廣播臺在該平臺開通專屬“電臺”以來,已先后上傳節目420余期,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熱心粉絲持續關注和訂閱。網易云平臺的開發大力延伸了優秀節目的發聲渠道,不僅突破了高校廣播空間與時間的局限,而且也使東南大學廣播節目得到了更多聽眾的支持和認可。
第三,通過線下活動增強廣播“影響力”。為提升校園影響力,學校廣播臺以“廣播”為核心,先后策劃組織了一系列校園活動。例如:2016年,在學校黨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與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線下活動“朗讀亭”開展合作,舉辦校慶朗讀活動—“東南朗讀者”;與網易合作舉辦“百事最強音”校園音樂活動;連續五屆舉辦校園配音大賽等,累計參與逾5,000人次,在校園里得到師生的廣泛認可,進一步提升了校園廣播的魅力與認可度。(作者:吳嬋,單位:東南大學黨委宣傳部)
參考文獻:
[1]蔡麗麗.高校校園廣播:大學文化建設的有“聲”力量[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5,30(3):69-72.
[2][4]鐘英文.傳播學視域下高校廣播臺的困境與發展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1):122,288.
[3]杜亦楠,單依依,武鵬.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校園廣播的現狀及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6):28-29.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