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春銘)30后蘇紅(化名)是廣西的一名農民,現在已經83歲了。這位出生于湖廣交界偏遠山村的一名農婦,從童養媳到兒孫滿堂。她說:“孫子、孫女們爭氣,尤其是大孫子從學前班開始就一直考前幾名,終于成為了劉家第一個大學生,還是名牌大學!這給后面弟弟妹妹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60后的張女士從師范大專畢業,學的是幼教專業,從湖南到深圳打拼,現在已經在深圳有12家幼兒園,兒子被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錄取,學的也是國際教育咨詢專業。張女士的下一個計劃是從深圳反哺她的家鄉,幫助湖南農村的學前教育。
70后老楊的父母只有小學文化,對于老楊的學習給予了盡力支持。老楊以鄉第三名的成績考上了中等師范學校。多年以后,老楊有了女兒,用了很多精力,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女兒也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學。老楊說:“三代人接力完成大學夢想,第一要感謝的還是高考政策,沒有公平的高考政策,就不能實現農村孩子的大學夢想。”
80后李英(化名)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貧困縣,每天穿著制服在餐廳忙前忙后。她說:“兒子這一代已經和自己不一樣了,不再有沒有文化也可以打工的情況了,現在飯店服務員都是高中以上學歷。”李穎的夢想是希望兒子力爭上游,有知識,做一個體面的人。
90后喬峰是是富士康流水線長,初中學歷的他每天巡查流水線生產情況,他說:“社會發展太快,自己學歷低跟不上,但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過上更好的生活,自己還是會繼續拼搏。”
出生于2003年的曉龍,正念初三,成績是年級前十名。曉龍是班上的英語課代表和政治課代表。曉龍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期待是考上一個好大學,曉龍自己則希望以后能夠財富自由,有錢做自己喜歡的化學實驗,能周游世界。
從20世紀30年代到“00后”,畫卷徐徐打開,這些老百姓的平實故事,是《老百姓的中國夢》一書中40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中的一部分。
7月27日,《老百姓的中國夢》書籍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京舉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等出席本次發布會暨研討會。
2018年底,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設立“老百姓的中國夢”課題。“老百姓的中國夢”課題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工作團隊和零點有數科技合作,利用春節假期及假期前后的時間做了大量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撰寫了100多個案例。但限于篇幅,《老百姓的中國夢》一書從這100多個案例中只挑選了40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生動真實,涉及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人群,覆蓋了生于20世紀30年代到“00后”的年齡層。不同年齡層的案例,都會或多或少提及中國夢中教育的重要性。
“老百姓的中國夢”課題組組長、本書主編盧邁表示,該書還發現,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或者更好的教育,也成為大多數個體實現夢想路途上的拐點,教育制度為個人改變命運和實現夢想提供了重要基礎。其中,國家教育制度的變革對個體命運和社會的縱向流動帶來的影響最為突出,比如1977年恢復高考、20世紀90年代的中專招生制度等。
《老百姓的中國夢》主推薦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在推薦辭中表示,中國夢是宏大的,建國70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在追夢的路上大踏步地前進。中國夢也是腳踏實地的,體現在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中,老百姓快樂和幸福是中國夢的重要體現。個人的夢想和宏大的夢想聯系在一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途中實現個人的夢想,就是中國夢的現實意義。
如何看待老百姓的中國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認為,老百姓的本質就是平平常常的人,在為自己、為社會不斷的去一步一步向前走。而中國夢最重要的是有改變人生的可能性。這種實現夢想的可能性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露頭了。“過去40年里面,我覺得可能最難得的是,平平常常的老百姓,有了一個改變自己的環境。”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認為,老百姓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是與權力、財富、精英的生活方式有一定距離的群體。社會流動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攀比是正常的。差距總會有,但可以縮小。
財新網總編輯張繼偉認為,不同年齡段件的夢想的差別非常大。老一輩的夢想可能只能說是生存需求。而年輕的90后、00后的夢想更多是自我超越,多元化程度高。夢想不能按一個維度衡量。
龐巴迪中國董事長張劍煒表示,無論你處在社會的任何一個階層,都是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如果你不去奮斗,夢想也只是空想。中國的硬件飛速發展,軟實力需要跟上。
《老百姓的中國夢》
盧邁 主編
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