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之際,清華大學研究生團委響應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號召,以“我的事業 我的祖國”為主題組建研究生“初心服務團”,分赴福建泉州、四川唐家河、安徽金寨等地,聚焦大氣污染、生態保護地鄉村社區建設、紅色雕塑設計等具體問題,發揮專業優勢,切實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立足專業,實地測算診斷地方環境“慢性病”
福建泉州制造業發達,隨之而來的臭氧污染問題可能誘發急性呼吸道疾病,排查污染源、和治理臭氧污染的工作刻不容緩。然而,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久困于找到真正的污染源及產生原因。對此,“初心服務團”組建了一支有生態學、大氣科學專業背景的博士生、博士后隊伍赴當地解決問題。
前腳剛抵達洛江區,隊員們就開始訪談區政府工作人員、地方代表企業, 排查問題的根源。相關研究表明,VOCs(揮發性有機物)和NOx(氮氧化物)是臭氧污染的主要源頭。長久以來,洛江區運用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自動監測站得到的數據重點分析了NOx和臭氧的關系,也聘請相關單位進行移動監測積累了大量珍貴數據,又關停了一批排放超標工廠,卻始終缺乏有效進展。
帶隊教師大氣科學助理研究員張海旭與五年級博士生陳春榕重新分析了移動路線范圍內的濃度數據和公司上報的數據,發現洛江區VOCs的微小變化會引起臭氧濃度的較大變化,NOx的變化反而影響不大。這一發現解決了當地政府數年來的困惑,識別出了洛江區臭氧污染真正的源頭。
為了更為直觀地解決問題,大氣科學專業的博士生于灝還繪制了洛江區空氣污染來源圖以及網格化排放清單,造成當地污染的空氣團主要來源于東北和西南方向,同時這兩處排放的VOCs對于洛江區空氣污染的影響較大,因此單一區域的污染防治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支隊的調研分析結果為多地政府“聯防聯控”、共同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有力依據。
隊員們并不止步于“發現問題”。在完成地方政府的訴求后,隊員們根據學界最新研究成果,計算出了地方空氣污染防治的投資價值以及居民對此的支付意愿,改變了地方政府“治污是賠本買賣”的印象,為地方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此外,支隊對后續開展VOCs監測工作提出建議并與洛江區達成協議:實踐結束后,支隊將進一步對地方提供的空氣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為地方提供長期服務。洛江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感嘆道,“清華大學的團隊為我們的臭氧污染治理工作打開了新思路”,并表示希望保持聯系繼續合作。這一成果也得到了《福建日報》的關注,指出“此次實踐的調研和分析結果,有助于當地政府掌握本地臭氧污染源情況、判斷外來污染源,為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提供參考依據。”
聚焦矛盾,紅色雕塑設計助力革命老區發展
安徽金寨位于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雖然經濟相對落后,但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有名的“將軍縣”。“初心服務團”從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入手,結合地方干部培訓學院打造紅色雕塑的需求,從專業角度給出設計方案及草圖。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抵達金寨后,立刻著手了解地方政府對于紅色景點開發的最新規劃與需求。經過溝通,雙方確定了通過定點雕塑設計、提升金寨紅色氛圍與紅色旅游體驗度的目標。雕塑系革命文化方向研究生吳麗云與歷史文化方向研究生蔡艷琦連續多天分別走訪金寨縣博物館、黨史縣志檔案局、城鄉規劃服務中心,翻閱地方縣志,并到紅色廣場、八月花廣場觀察,全面了解當地文化資源布局、歷史積淀及民風民俗,尋找創作靈感。積累大量素材后,吳麗云和蔡艷琦做出判斷,“這是一個建縣歷史很短,但紅色歷史無處不在的小城,想要更好地發展紅色旅游、傳播紅色文化,作為載體的雕塑需要跟受眾產生互動”。
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前,有多家企業、機構參與了金寨的雕塑設計工作,但始終沒有確定方案。多次蹲點培訓學院后,金寨支隊決定采用多維視角,在院區道路交匯點、休憩區、工作區等不同環境下,將人流量、視覺方向、感官體驗等多種變量納入其中,根據不同地形的特點設計雕塑尺寸、人物造型、選擇材料類型,設計出十余張紅色雕塑設計草圖并給出布點建議方案。
多維視角的設計能放大雕塑與人的互動感,深化觀眾對雕塑造型、承載文化的印象,這彌補了當地紅色景區傳統設計方案的不足,對當地紅色雕塑的建設工作起到了重要參考價值。當地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美術學院同學的想法很有參考價值,非常歡迎清華實踐隊在未來繼續與我縣開展合作。”
扎根基層,規劃生態社區解決生存問題
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內,以大熊貓聞名。但是,廣闊的森林環境同時帶來了人與野生動物的矛盾,保護區內的居民常年遭受著動物侵擾,而大規模的遷移工作一時又難以實現。
面對這一人居環境與生態保護沖突問題,一支來自風景園林、公共管理、新聞傳播、自然保護區等專業的研究生支隊,兩赴唐家河與落衣溝村當地居民共同生活。隊員們就生產生活狀況、保護區與社區協調發展及技術幫扶需求等問題逐戶訪談。經過兩次扎根調研,他們為47戶村民建立檔案,并利用無人機、測繪儀等設備對127戶住宅的風貌進行調查,對5戶典型的川北民居住宅建筑進行了細致精確的測繪工作,形成了社區空間規劃策略和建筑樣板房改造設計方案。
武文杰是建筑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研究生三年級學生,在到達保護區前,她已對國內外國家公園優秀案例做了大量研究。入駐唐家河后,她深入了解村民生活狀況,(跟隨工作人員了解野生動物活動狀況)發現幾乎每戶都有被野生動物侵擾的狀況,而生態移民問題十分復雜,“這種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的矛盾擺在你眼前,工作之艱難遠超想象。這讓我看到理論與現實的差異性,我們會一直跟進這項工作。” 尋找一條兼顧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的綠色發展之道,不僅是實踐這幾天的目標,更是長久的規劃。支隊的另一位同學還計劃進一步整理調研期間的結果,作為之后的博士課題繼續深入研究。
經過支隊成員充分調研,他們幫助當地政府更新了大量唐家河保護區地形測繪與居民信息等多類內容。結合空置的川北民居建筑測繪圖紙和數據,對未來改造建筑樣板房進行了規劃設計。在地方農家樂、養蜂產業的基礎上,隊員們創造性提出發展自然教育產業、完善綠色產品品牌構建和市場營銷的策劃方案,以期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為下一步生態移民和社區規劃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地領導對清華學子不懼艱苦、深入基層的精神,以及學以致用、服務群眾的意識印象深刻。唐家河保護區工作人員表示,“清華同學們帶來的許多跨學科新知識、新理念為保護地社區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啟發”,并希望清華同學們持續關注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協商簽約“初心服務站”初步事宜。
實現校地長期合作,初心服務并非“一錘子買賣”
據清華大學研究生團委書記趙璞回憶,“初心服務團”從策劃到出行經歷了超過半年的時間,“用初心服務基層,用專業實現初心”是初心服務團的追求。初心服務團要做的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要建立校地合作機制,促進青年技術人才下基層、長期服務基層。
自首期項目結束后,福建泉州政府仍將實時發送當地數據到清華大學,由泉州支隊繼續監測并反饋治理狀況,共同推進成果落地;河南浚縣支隊以水利方向研究生為主力,形成《浚縣農村循環產業園構建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規劃方案》,為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依據;江西萍鄉支隊將當地產品帶回,利用研究生實驗室的精密檢測技術來測試樣品,分析產品材料表面存在的缺陷……
當前,“初心服務團”已與多地建立了長期的校地合作關系,在江西萍鄉、河南浚縣建立了初心服務站。未來,清華大學將繼續面向具有實際需求的地方,引入清華研究生團隊及相關力量,不斷拓展“初心服務團”的服務類型、提高服務質量,讓初心服務一直在路上。(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記者 董魯皖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