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高等教育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需要。
[關鍵詞]高等教育;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作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自覺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把“四個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自信,充分汲取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校經驗,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在歷史維度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建設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反映中國人民意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在現實維度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及堅持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艱辛探索最終選擇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開辟出來的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統一的產物,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堅持了共性與個性辯證統一而走出的正確道路。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指引下,特色優勢蓄發出無盡的能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民族復興之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新思想是新時代的理論成果,新思想是新時代的理論指導。當代中國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當代中國人民之所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此自信,是因為這條道路與時代潮流相隨、與世界文明相伴、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世界各國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難題貢獻了解決方案,具有鮮明的獨創性。
中國道路的開辟標志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已經破解了20世紀初期以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歷史難題”,即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難題;破解了“發展與穩定”的兩難、“開放與自主”的兩難;打破了西方現代化路徑唯一的神話,打破了過去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上對西方的“路徑依賴”,從而開辟了人類通向美好社會的嶄新道路,也為人類建設更加美好社會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的行動指南。從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對社會主義探索和實踐,到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西方到東方,處處怒放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人民理論、實踐理論、開放理論的華彩篇章。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闊,備受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的認同與贊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回答了中國為什么革命、為誰革命、靠誰來革命的問題;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中形成的,是指導當代中國發展的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根源在于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之所以能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根源在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因此,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必須堅持黨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舉旗定向,固本致遠。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明底色,我們必須筑牢基因紅色和社會主義政治本色,擦亮馬克思主義鮮亮底色,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發揮重要作用,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從歷史進程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建立新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嶄新時代。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奔向偉大目標的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體現中國人民的意愿,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廣泛的現實基礎,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
高等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必須始終堅持“四個服務”的辦學方向: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因此,高等教育必須擦亮“中國特色 政治底色”,堅固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四梁八柱,從制度層面來思考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現實意義與深遠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因此,高等教育首先要在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前行的精神動力。中國不僅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不僅是知識、智慧的積累,更是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高校既是一個有形的人才培養組織體系,又是一個無形的人才培養文化環境。無形的部分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但有時甚至比有形的部分影響更深遠、更持久。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成型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培養的達成期。我國廣大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力,共同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鑄就理想信念、錘煉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精神的力量才能觸及心靈,喚醒靈魂,在更大的歷史坐標和文化使命上解決國家情懷的“落地”問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應當重視內在品質的改善,培植優良的教育教學文化,為人才培養提供適宜的土壤。
對于高校文化環境的塑造,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利用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公祭儀式等組織開展主題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就是要明確黨是領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力量。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最大優勢,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并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同時,首次明確提出并特別強調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這些論斷,是黨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貢獻。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系統總結了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其中首要的堅持就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由此深刻揭示了黨的領導與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關系。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堅持“修于內”與“形于外”辯證統一,“真理力量”與“品格力量”有機結合,“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完美對接。不忘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人民謀大同。
堅持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高等教育無論人才培養、師資建設、規模發展、辦學條件,還是科研轉化、社會服務、綜合改革以及國際競爭力都有長足進展,中國正由高等教育大國豪邁地走向高等教育強國。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中國高等教育出現了新變化。第一,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發生變化。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轉變為支撐引領并重,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紅利和牽引動力。第二,發展階段發生變化。高等教育即將邁向普及化,成為每個人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第三,類型結構發生變化。多樣化發展成為高等教育最顯著的特點。第四,舞臺坐標發生變化。中國高等教育在國際舞臺上已經開始參與競爭與治理。可是,優質教學資源不足已經成為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的主要問題,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不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所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反復強調,學生要回歸常識,刻苦讀書學習;教師要回歸本分,潛心教書育人;高等學校要回歸初心,傾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要回歸夢想,傾力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就是要體現國家意志、解決國家問題、引領國家發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培育英才;堅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繁榮、產業轉型升級、科技進步創新供給智力驅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傳承創新提供不竭動力,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初心與使命,是激勵我們前進的根本動力;自信與清醒,是確保我們發展的戰略定力;創新與開放,是推動我們發展的生機活力。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網絡評論規律與工作機制研究”(15JDSZ1005)的研究成果之一;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暨2018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課題“新形勢下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BJSZ2018ZD0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周曄 嚴書倜,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原載2019年第15/16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