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余闖 通訊員 冀文彥)近日,由北京城市學院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劉承水教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19)》發行。作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智庫報告系列叢書,本書重點聚焦“中國36個重點城市管理水平評價”,為城市管理能力提升、管理體系革新等提供理念和機制創新上的科學借鑒。
本書選擇了全國36個重點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依照2016年度數據,從城市社會管理、城市經濟管理、城市文化管理、城市環境管理、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城市科技創新管理等5個維度,構建起由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56個三級指標構成,系統、完備、相關性和適用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特別增加北京市營商環境調查報告,通過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深入了解北京市屬委辦局和30家企業,從眾多可能影響營商環境的因素中篩選出最為顯著變量進行分析,為推進首都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提供依據。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城市作為區域人口與資源的集聚地,在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快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城市病”。城市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對于城市提高發展質量、增加發展活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報告顯示,隨著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城市管理的復雜性特征日漸凸顯,面臨的問題超出了市政管理范疇,內涵呈現階段性變化動態發展特征。城市發展模式和質量、公共服務水平等成為當前我國城市管理關注的重點,城市管理更加趨于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現代城市管理逐漸形成以城市各種要素流動為載體,通過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方式進行規范、引導、協調、服務,實現資源在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平衡,推進城市正常運轉與可持續發展。
城市是資源要素的集聚區,承載著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職能。關于我國城市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報告指出,城市管理工作要站在政治高度,以黨建為引領,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城市精細化管理、區域差異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社會多元參與為抓手,推進城市管理提質增效。
據了解,自2012年起,中國城市管理報告已連續出版6年。作為一部體系更新、架構完善的評價報告,《中國城市管理報告(2019)》在復雜城市管理模式中提煉核心要素和分析數據,將成為城市政府管理者和決策者的重要參考。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