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大學第十四期“責任、立德、成才”素質拓展訓練營上,文法學院張平教授通過播放短視頻《港珠澳大橋》,以實際案例讓學生感受創造對于國家、社會的價值與意義。在她看來,讓學生在現實中品味社會責任,遠遠超過講解創造本身。
近年來,東北大學將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從理論課程、雙創實踐、文化引領多個維度弘揚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讓創新創業揚起思政教育的風帆。
強化立德樹人 在理論課程中注入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支點。東北大學先試先行,啟動“思業融合燎原計劃”,為創新創業課程建設注入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融合中激發活力,達到’1+1>2’的效果。”東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孫秋野認為,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融合離不開課程體系有效架構。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除了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外,創新創業課程的目標任務更需凸顯人格塑造和價值引領。
充分挖掘40個發明原理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以有效的價值判斷突破倫理困境,疫情之下探索具有創新性的產品設計與原型技術,回應區域發展戰略實現技術向生產力轉化……2020年上半年,東北大學在原有50門創新創業課程基礎上,基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東北大學“H”型學科建設規劃,啟動創新創業輔修。輔修分為科研倫理課、創新思維課、創造能力課、創業素養課、綜合實踐五個級別,涵蓋通識教育課、專業增強課、能力提升課、素質拓展課四個類別。具體課程設計中,將理論學習、文化感悟、實際生產、市場驗證、公益實踐融為一體,并融入不同側重點的思政教育元素,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浸染。
貢獻青春力量 在雙創實踐中彰顯責任擔當
“以正能量社交陪伴孩子成長,以個性化教育優化孩子發展,為中國留守兒童照亮未來的路”這是來東北大學“奇點”學生創新團隊對自己項目研究的定位。
依托“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金支持,團隊基于遼寧省貧困縣-——阜新市彰武縣的調研結果,開啟了《明光守護 少年強國——面向留守兒童和貧困兒童的健康成長陪伴平臺》項目研究。目前,該團隊正在籌劃成立項目專屬志愿者基金會,開展“東大趣味夏令營”“筑夢小課堂”“愛心到身邊”一系列線上線下特色活動,為中國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貢獻東大力量。
青年學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創造力的群體,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東北大學本科生嚴進偉認為,“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擔當作為,是時代賦予青年大學生的責任”。他成立的東谷公司,先后提供勤工助學崗位10余個,累計幫扶高校貧困學生幫扶約 1300 人;博士生王昊杰則認為,學生創業企業更應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動節能環保。他成立的沈陽東博熱工科技有限公司,秉承“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理念,在高鐵、航空等領域成功對標國際最高端產品,將企業發展與國家生態建設緊密結合。2012年,以“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核心,東北大學啟動本科生科研訓練體系建設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實踐。目前,科研訓練項目年均實施500多項,參與人次累計超過1萬。
傳承優秀基因 在文化引領中催生愛國情懷
“當ACTION團隊再次問鼎全國機器人大賽總冠軍,東北大學成為國內唯一 ‘四連冠’高校,我們已經連續四次作為中國唯一代表隊參加世界總決賽。”作為團隊主力隊員的王儒超在回顧參賽經歷時難掩激動。“為國而戰是一種榮譽,為國爭光值得我們每個人一生銘記。”。如今,王儒超正式加入東北大學TDT團隊擔任隊長,從本科到碩士,他和他的團隊先后榮獲全國總冠軍5項,國際亞軍2項、季軍1項、最佳技術獎3項。
作為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高校,愛國情懷是東北大學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深植每一名東大學子的血脈。
在文化引領中催生愛國情懷,東北大學堅持從精神塑造、典型示范兩個維度,讓優秀基因得以彰顯、傳承。“心系祖國,永懷一顆愛國之心,是我們科研路上永遠的信仰。”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馬澤祺同學在“講述科研故事·凝聚青春夢想”演講比賽中,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的抗疫事跡詮釋科學家的愛國情懷。近年來,學校通過建設學生團隊、豐富活動形式,培養學生心系國家的高尚情操。TDT團隊以“理想臣服實踐、勤懇鑄就巔峰”的團隊信念問鼎世界冠軍;創業先鋒班以深度創業實踐詮釋企業家精神;“責任、立德、成才”素質拓展訓練以課程、實踐、交流多維視角推動學生投身科技報國,TRIZ融入計劃以方法示范應用引導學生回應社會之所需。截至目前,學校建設示范性學生創新團隊34個;學生契合社會需求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成功申請專利6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200多篇;年均超過5000人參與互聯網+和中國紅色筑夢之旅活動。
2015年,東北大學設立學生創新創業“校長獎章”,作為創新創業最高榮譽,在典型示范中激勵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報效祖國。“青年心事當拿云,唯有懷揣遠大理想,才能站的更高、走得更遠。”第五屆學生創新創業校長獎章獲得者蘆安洋認為,青年學生應當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碩博六年,他攻克多個控制領域學術難題,創新提出了集合覆蓋技術,實現在攻擊干擾下快速估計系統狀態,從安全性角度出發,為信息物理系統(CPS)面向實際應用提供一定理論基礎。2020年,他成功入選國家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玉 通訊員 朱翠蘭)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