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悉了這里大山的氣息,熟悉了酸湯魚的味道,難忘這段駐足麻江的時光,希望我們的研究能讓麻江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7月21日,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淑敏和趙晨曉,在南農大貴州麻江研究生工作站待了45天,就要啟程回家。
貴州麻江是該校的定點扶貧縣,2019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麻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為了更好地對接麻江產業需求,把研究生教育融入鄉村振興大業,2019年11月2日,南農把研究生工作站搬到了這座黔東南的大山里。
融合:多學科助力鄉村立體化產業新體系
南京農業大學在全國各地有202個研究生工作站,唯獨這個與眾不同。
“這是一種立體綜合、需求導向的研究生工作站,”南農大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董維春說:“駐站課題組整合了動植物生產、食品加工、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個學科類別,立體服務麻江的種植、養殖、食品加工、鄉村文化建設等多種產業需求,希望進一步推動麻江鄉村發展,增加麻江鄉村振興的內核動力。”
這陣子,和劉淑敏在麻江并肩作戰的還有該校動物科學學學院研究生郭皓、食品學院研究生李粟晉和廖緯華。郭皓正忙著麻江生豬產業的調研;廖緯華則在導師韓永斌教授的指導下,跟著學姐進行“益生菌發酵藍莓汁品質提升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發展”的調研。
“以前只是聽說過麻江藍莓很有名,現在我對麻江比對老家還熟。”廖緯華是地地道道的貴州人,家就在貴陽。今年剛入學,韓永斌就建議他來麻江提前適應研究生的“新角色”。
“我們研究的是發酵藍莓汁,好的原材料才能有好的產品,所以源頭一定要好。這段時間,我們從種植基地到采收現場,再到藍莓深加工的龍頭企業,針對果品的品級分類、產品包裝,都進行了調研。”研二在讀的李粟晉說,他們將當地一些發酵液帶回南農進行實驗,篩選出有益菌種,對其成分進行分析,以此來確定發酵麻江藍莓的菌種,優化產品工藝。“這正是我們對麻江藍莓扶貧整個項目的一部分,前期調研,后期試驗。”
麻江百姓一直守著“農”字做文章,“中國南方最大的藍莓基地縣”“中國紅蒜之鄉”“中國鋅硒米之鄉”美譽遠揚。為精準對接這些特色產業,僅2020年上半年,這個建在大山里的研究生工作站就涵蓋了藍莓汁品質提升、鋅硒米栽培、菊花新品種培育、養豬業發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等多個扶貧項目。
“我們希望組建一批團隊、攻克一批難題、培養一批人才、富裕一批百姓。把鄉村產業發展與高校人才培養有機融合,把解決農業農村實際問題與扶貧脫貧工作有機融合,把學校學科優勢與麻江產業特色有機融合。”董維春說。
迸發:校內外導師“擦”出產業發展新火花
“在麻江的研究生都有校內外兩個導師,這是我們的‘福利’!”劉淑敏和趙晨曉自豪地說。這一“福利”其實源于南農學科優勢與麻江產業特色的完美結合。
來麻江之前,她倆搜集了不少有關麻江的資料,計劃進行“文創IP與農業產業”的調研。
到了麻江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金德標成為她們的校外導師。金德標在麻江生活工作了大半輩子,是土生土長的麻江人。他了解這里的一草一木。
初來乍到的劉淑敏和趙晨曉興致勃勃地向金德標暢想她們的研究計劃,希望得到校外導師的支持與鼓勵。
“你們的想法很好,但是我更希望你們能關注麻江目前的產業情況,比如破解與山地農業相關的難題,這是麻江百姓現階段最為緊迫的需求。”金德標委婉地表達了不一樣的建議。
在家精心做足的功課,被校外導師意外“潑了冷水”,劉淑敏和趙晨曉有點不知所措。當天晚上,她們趕緊與遠在南京的校內導師、園藝學院副教授魏家星在線求助。
“山地農業?這個選題可能比較大吧!”魏家星擔心對于她們這個階段的碩士研究生來說,恐怕很難駕馭。
如何既考慮到麻江當地的需求,又與她們的專業學科——風景園林緊密結合?幾番討論后,魏家星決定引導學生聚焦麻江當前的旅游產業路徑——“農文旅康一體化發展的民族特色村寨規劃”的大方向上去。
有了魏老師的點撥,劉淑敏和趙晨曉趕緊調整研究方向。接下來的日子,一邊是校外導師金德標幫她們聯絡資源,查資料、下村子、做訪談,金德標全力支持;一邊是校內導師魏家星從專業角度幫她們答疑解惑,分析案例、探討方案,魏老師不吝賜教。
幾輪基礎調研下來,金德標建議她們把研究對象聚焦到特色更加鮮明的卡烏村。
卡烏的藥谷江村是麻江著名的菊花產業園區,幾年前因引進南農的菊花新品種,發展花卉產業而名聲大振。但是幾年來,村民們生活起居的卡烏村寨卻未能“乘著東風”發展起來。
缺少旅游配套,游客只能“走馬觀花”,“沒啥可看的,沒啥可玩的,也沒啥可買的。”花期一過,村里又靠什么發展?如何能一年四季留得住游客?如何輻射周邊旅游產業的全面振興?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問題浮出水面,魏家星決定親自去麻江走一趟。
“你們還得要考慮菊花如何與苗家文化融合,不能‘兩張皮’啊。”魏家星專程請來了園林規劃專家、南農園藝學院姜衛兵教授來為卡烏村“把脈”。
“這個村是國家級民族特色村寨,苗族文化濃厚,交通區位好,村里山清水秀,既有自然風光又有人文風情。你們可以考慮如何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有了校內外導師的協同指導,劉淑敏和趙晨曉覺得在這片綠水青山間大有可為。
校內老師提供最先進的理論與科學技術體系,校外導師搭建最因地制宜的資源和平臺。同學們的科研項目就在這樣的“雙保險”下,不斷“擦”出新的火花。
李粟晉和廖緯華雖然關注藍莓發酵,但研究卻涉及從種植到產品包裝的全產業鏈體系。麻江農業農村局藍莓辦主任文光忠是他倆的校外導師。
“我是學食品專業的,種植知識是我的弱向,文老師是藍莓種植和加工方面的專家,他的指導像是給了我們一個捷徑,填補了我對于藍莓種植知識的空缺。”李粟晉說。
“有了校內外導師的共同指導,做調研可以更快捷、更實在、更客觀。”這陣子在縣里到處忙活生豬產業調研的郭皓也感慨,校內導師給了他最先進的養殖理念和方法,縣品種改良站站長王承均作為校外導師,對當地生豬產業的全盤了解,讓自己能更深入到產業的第一線,接觸最真實的生豬養殖狀況。
如今,南農大麻江工作站已經完成11名南農校內導師和12名麻江校外導師的工作平臺建設。這一規模還將隨著雙方學科與產業對接的不斷深入而持續擴大。
歷練:把論文寫在麻江,將成果留在麻江
朱閆是麻江研究生工作站當地的“內務總管”。7月20日下午,他接到任務,要去離麻江縣城近40公里遠的狗頭寨把郭皓接回站。此前,他一個人在大山深處的農戶豬場里待了整整30天。
“那地方連導航都沒有,真是荒山野嶺。”一個多小時后,朱閆的手機已完全沒了信號,一路問老鄉,終于找到了還來不及換下工作服的郭皓。
“你一定要記得按我說的方法喂,千萬不能每個圈舍等量喂,有問題隨時聯系我。”離開前,郭皓不忘千叮嚀萬囑咐農戶楊大姐。
坦言自己對養豬特別“著迷”的郭皓是動物科學學院黃瑞華教授的研究生。黃瑞華在魚米之鄉的江蘇有個合作多年的淮陰種豬場,小伙子放著優越的條件不去,硬是挑了個大山深處的農戶豬場去實習。
“與黃老師合作的企業各方面條件都很成熟。麻江這里是全新的‘企業+農戶’養豬模式,更深層次接觸生產,才能發現新模式下的更多問題。”郭皓擔心,這塊山區的飼養密度太大,他特地測過了山里的溫度、濕度,這都可能給生豬養殖帶來更多難題。
在農戶家蹲點30天,小伙子整整瘦了10斤,坦言平時在家不怎么干家務的郭皓伸出的雙手全是老繭。而回到工作站的第二天,顧不上“補覺”的他又出現在了一家小餐館里。
“可真沒工夫來搓一頓,聽說這家熏肉很有特色,我專程來找老板聊聊家庭熏肉作坊的情況。下午我還約了保險公司的人去談麻江生豬保險覆蓋面的問題……”
在麻江的50多天,從產業鏈“上游”的飼料、獸藥、疫苗、服務,到“下游”的屠宰、食品深加工,企業、政府、屠宰場、農戶家、菜市場、飯店、保險公司……郭皓跑遍了可能和生豬產業有關的任何一個場所;查文獻、做訪談,暗中觀察、拌料喂豬、打掃豬舍……他啥都干了。
“深入麻江的生豬產業,去了解產業鏈之間的各個環節是怎么銜接的。”郭皓牢牢記著來麻江前,導師黃瑞華給自己的叮囑。
“現在我對這條產業鏈有了最真實、最清晰的感悟!”郭皓感慨這趟苦沒白吃,從中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山區中的野生動物可能成為傳播非洲豬瘟的媒介;山區濕度大,飼料間飼料儲存方式不當可能隨時滋生細菌……
“這些都可能帶來食品安全的隱患,我希望能及時反饋給公司及政府相關部門,并在論文中呈現,讓更多的人重視起來。”把觀察和研究深入到各個細節的郭皓,已對每一個環節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生產線設備利用率較低,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產品創新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李粟晉和廖緯華也寫了一份長達3000多字的總結,從調研發現、到問題反思,再到收獲成長,事無巨細。
“帶著問題回到實驗室就更有針對性了,成果也會更接地氣。”李粟晉還完成了與藍莓深加工企業的對接,與韓老師實驗室的合作將持續深入。而廖緯華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圍繞麻江藍莓產業了,還能更好的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
“劉淑敏和趙晨曉在麻江這段時間,不僅學業上越來越有想法,待人處事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歷練。”當初把她倆放在麻江,魏家星還有點不放心,沒想到兩個姑娘如今儼然成了他的向導,文化、產業、政策都能略知一二,魏老師倍感欣慰。
“我的研究成果一定會留在麻江,我希望能為麻江打造出一個農文旅康全面結合的旅游品牌。”劉淑敏已經收集好了厚厚一摞生動翔實的資料,到家就可以胸有成竹地撰寫畢業論文了。
“同學們把論文寫在了這片希望的土地上,把成果留在了麻江的未來發展中。”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滿懷期待:“有了這份摸爬滾打的歷練,相信他們一定能成長為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趙燁燁 萬玉鳳)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