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卻詠梅)黃燈是近幾年非虛構寫作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作家之一,她的新著《我的二本學生》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黃燈曾在一所二本院校從教15年,長期的課堂教學以及課后的師生交流,使黃燈成為這個群體成長變化的見證者,她認為,“二本院校的學生,從某種程度而言,折射了最為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他們的命運勾畫出年輕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這使她決定通過創作,以自己親身帶過的學生為切入視角,嘗試向廣大的讀者描摹一群年輕人的生活剪影。
黃燈(左一)和學生在一起
在《我的二本學生》中,黃燈首先在時間上做了一組對比,這里有她上大學時所在的1992級,有她當班主任所帶的2006級和2015級。黃燈在考察學生畢業后生活的境遇時,并不拘泥于專業、性格、家境等要素,而是借用經濟學的分析指出,在過去20年中,就業機會和房價高低對年輕人的生活影響很大。
黃燈做的第二個對比是空間上的,也就是學生的生源地、家庭流動情況對他們就業去向和人生目標的設定將產生一定影響。1992級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份職業做到底,很少更換流動;2006級的學生因為從小就處于社會的變革中,適應并享受到了城市化過程中的福利,也付出了與父母長期分開的成長代價;2015級的學生已經完全適應了流動性強的生活,偶有例外的孩子被打工父母帶在身邊,也會在城市中不停輾轉漂泊,他們已經想象不出還有不用租房的生活。黃燈聚焦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尤其是比較偏遠的農村孩子,他們能考上二本院校已經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
第三個對比建立在學生的不同家庭來源上,黃燈介紹了她班上的“廣東學生”和“深漂二代學生”。廣東本地的學生秉承了嶺南文化重鄉土的觀念,畢業時廣州深圳就是他們的第一城市選項,還有很多學生愿意考公務員或者回家經營家庭作坊。“深漂二代學生”是非常特別的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經過多年的奮斗漸漸站穩腳跟,給孩子提供了穩定的學習環境。但因為從小看著父母的艱辛,“深漂二代學生”畢業后更渴望一份精致和安穩的生活,不愿意打理父母的小企業。這一組對比實現了黃燈對于20年社會新舊交替中、地域文化與都市文化碰撞中,緩慢與迅疾的復雜追問。
書中更真切動人的是一個個具體學生的采訪日志。在這些用學生名字命名的章節中,大量的個體訪談向讀者傾吐著他們對高考的心有余悸;他們對大學城市生活的生疏和對就業的慌張;他們與父母兄妹之間交流的阻和暢,與故園鄉土的親和疏;他們對于網絡文學和游戲的依賴,對于新媒體時代的適應和迷失;他們對于公務員和考研之間的權衡,對于安穩和漂泊的抉擇;還有他們對人生、對父母,乃至國家責任的擔當……在這些極為細致和具體的生命切片中,我們看到的已經不再是二本學生,而是85后、90后這一批年輕人。他們所遇到的困惑和難題并沒有將他們彼此區分很開,反而成為他們共同面對的課題。
《我的二本學生》
黃燈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