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曹曦 通訊員 高春梅)日前,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林業大學)在興安杜鵑良種選育、組培快繁及人工栽培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原本主要在野生環境下生長的興安杜鵑終于突破了無性繁殖技術瓶頸,在東北林業大學的實驗室里絢麗綻放。
興安杜鵑是杜鵑花的一種,屬于小型灌木,花期在早春,主要分布在我國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區。為了保護野生興安杜鵑,從2017年開始,東北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李淑娟團隊開展了一系列興安杜鵑研究工作,多次前往大興安嶺的興安杜鵑野生分布區進行野外調查,發現了多個極具觀賞價值的興安杜鵑新品系。“以往有些人為了售賣興安杜鵑牟利,到山上盜采濫挖,對物種繁衍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如今在實驗室里即可通過組培方式高效繁育興安杜鵑,一個月內能擴繁出500株以上叢生苗,而且保持了親本的優良性狀,既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绷帜具z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曲冠證說。
據介紹,課題組現已攻克了興安杜鵑組培繁育和人工栽培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篩選出粉色系4個品系和白色系1個品系,創制出興安杜鵑栽培品種的新類型。在前不久召開的“興安杜鵑組培快繁及人工栽培技術研究”項目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會上,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同類研究的國內領先水平,對興安杜鵑的保護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項目已有合作企業開始對接進行工廠化生產,進一步有效轉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