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是我園的教學骨干,她帶的班總是秩序井然,她的公開課也是年輕教師爭相學習的范本。但近一年來,她似乎難以從舒適區走出來,教學方案穩妥但缺乏新意,對新理念也有些抵觸。她坦言,安于現狀不是身體累,而是心里空,每天都在重復,看不到新東西。
李老師的“倦怠”,不是孤立事件,她代表著一批骨干教師面臨的共同困境:專業能力達到一定高度,外部榮譽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們失去了內在驅動力。傳統的管理手段在他們身上已然失效,我意識到,必須改變管理者身份,成為與他們并肩的“成長合伙人”,才能幫他們尋回那顆失落的師者之心。
第一次與李老師談話時,我本想像以前一樣,用“園所需要你”“你是大家的榜樣”來激勵她,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我意識到,那只是管理者居高臨下地施加期望,于是我選擇了傾聽。“李老師,我們先聊聊,你所說的‘心里空’,到底是什么感覺?你最懷念的剛工作時的感覺,又是什么樣的?”
這個問題打開了她的話匣子。她談及剛入職時,如何熬夜設計游戲,如何因為一個教學創意被采納而興奮。“那時,感覺教育是活的,我自己也是活的。”她苦笑道,“現在,我好像只是在完成教師這個角色該做的事。”李老師的困境,是“意義感”的消失。作為“成長合伙人”,我的工作不應是下達任務,而是與她共同探尋意義。
我注意到,李老師雖然對常規工作倦怠,但在閑聊中提及某個孩子的轉變時,她眼中仍會閃過一絲光芒。對幼兒行為的深度觀察與解讀,是她的強項。
基于此,我為她量身打造了“幼兒行為觀察與支持研究”項目,一次午餐時,我與她聊了這個構想。“李老師,我知道你很懂孩子,如果成立一個研究小組,把你這些年積累的經驗系統化,來幫助更多年輕教師,怎么樣?這件事很難,我不知道誰有能力牽頭。”我拋出的不是“任務”,而是挑戰和信任。她沉默了片刻說:“您讓我想想。”幾天后,她給了我一份詳細的方案,字里行間充滿了熱情。那一刻,我知道,她內心的火花被點燃了。
項目啟動后,我恪守“成長合伙人”的本分,為她提供全方位支持。需要購買專業書籍、邀請專家,我全力協調;研究小組的人員招募、活動形式、研究議題,全由她決定。她只需要每月與我進行一次關于進度與困難的分享,我充當她的“思維碰撞伙伴”和“困難清除員”。第一次案例研討會召開后效果不理想,年輕教師反映理論太深,與實際結合不夠。她沒有氣餒,我也沒有責備,而是與她一起冷靜復盤,并提出了“案例工作坊”的新形式,讓研究更貼近實踐。
此后,李老師仿佛變了一個人。她主動查閱國內外文獻,學習觀察方法。她設計的“幼兒情緒識別卡”,被推廣到全園。更重要的是,她眼里的光回來了。一次,她興奮地說:“我們跟蹤的小班那個不說話的孩子,今天用我們設計的圖畫卡片表達‘開心’了!這套方法真的有用!”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任何獎項都無法替代的。
從李老師的轉變中,我提煉出了面向骨干教師的三項核心管理原則。首先,傾聽重于指揮。要破解倦怠,首先要聽懂倦怠背后的真實訴求,是尋求挑戰、渴望認可,還是需要意義感?這需要管理者放下身段,進行一對一的共情式傾聽。其次,賦能大于管控。對骨干教師,管理的核心不是約束,而是激發。要通過設置有挑戰性的任務、提供充分的資源和支持,讓他們重新掌控專業發展航向。再次,共同進步取代單向成長。“成長合伙人”關系是雙向的,教育管理者在支持教師成長的過程中,也為園所帶來了積極的變化,就像樹木與土壤,相互依存,共同成長。
如今,幼兒園形成了“我們互為成長合伙人”的管理文化,涌現出更多由教師自主發起和主導的專業項目小組,管理氛圍也實現了從“要你做”到“我們一起做”的轉變。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實驗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6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