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園長,我始終堅信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去年,我們在借鑒《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和《幼兒園學習環境評價量表》的基礎上,構建了班級“環境育人”質量評估指標,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并開展自評。然而,當巡班時,我卻看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小班活動室植物角以觀賞為主,幼兒作品維度單一,圖書未按年齡特點篩選投放……這讓我意識到,標準如果無法轉化為教師的具體實踐,終將是一紙空文。教師不是不愿意改變,而是缺乏從“知道”到“做到”的有效路徑。
班級“環境育人”質量評估指標經過幼兒園評估先導組自上而下擬定、全體教師自下而上討論完成。可為什么到了實踐現場,還存在這么多問題?
反思后發現,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術語抽象,教師知道卻未理解。如“材料吸引幼兒擺弄,引發幼兒好奇和思考”,教師私下開玩笑說“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就不知道該怎么做了”。這背后反映出給教師“灌輸”評估標準價值不大,重要的是讓教師理解標準、討論標準、運用標準。
其次,老習慣太難改,新標準推行慢。教師還是習慣按已有經驗實踐,這就像我們開車習慣了一條老路,突然讓換新路線,總是不自覺地又拐回到老路上。標準里要求自然角配備觀察工具,但教師還是習慣性地放幾盆綠蘿;明明要求圖書要按年齡特點分類,但為了省事,所有班級的書都混在一起放……“怎么快怎么來”成了教師的選擇。
再次,缺少具體指導,教師獨自摸索太艱難。雖然組織過培訓,但光講理論還不夠。就像學做菜,光看菜譜不行,得有人親自示范。教師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案例參考和隨時隨地的專業支持。有位年輕教師說:“園長,我知道標準要求,但具體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好的,我心里真沒底。”教師陷入了“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
發現教師存在的問題后,我們采取“自我評估—集中研討—優化標準”三步策略,積極推動改進。
第一步:對標自評,暴露真問題。我們組織教師對照評估標準進行自我診斷。小(1)班吳老師反思道:“‘班級圖書的種類、內容、難度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與發展水平,并投放部分與主題相關的圖書’這條標準,我們班做得不夠好,呈現的圖書并未篩選,沒有考慮與小班幼兒的年齡匹配度,也未考慮圖書與主題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深度自評,教師開始真正審視自己的教育實踐,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細節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第二步:集中研討,碰撞新智慧。在自評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環境育人”專題研討。研討不再是一言堂,而是鼓勵每位教師分享自己的困惑與發現,讓教師從“聽話”變成“說話”。當小(2)班李老師提出“如何使材料投放與當下主題、季節、幼兒需求相掛鉤”時,張老師立刻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我們在開展‘秋天來了’主題時,和孩子一起收集落葉、樹枝、果實等自然物,觀察樹葉的顏色變化,測量果實的重量。”通過交流,教師意識到標準不是束縛,而是激發創意的催化劑。
第三步:動態優化,讓標準“活”起來。根據教師在使用標準過程中反饋的問題,我們持續優化評估標準。如教師提出“應為小班幼兒提供部分耐撕的布書、塑封書等,嘗試運用‘材料超市’取代傳統的分區投放……”當教師提出創新想法時,我們首先給予肯定和支持,然后共同探討如何完善,不斷動態優化評估標準。同時,我們帶著教師持續走進“環境育人”現場,并讓表現突出的班級拍攝視頻,供全園教師觀摩。這種可視化的學習方式讓抽象的標準變得具體可感,真正成為了教師讀得懂、用得來、喜歡學、能落地的屬于自己的標準。
回顧這一年的實踐,我深刻體會到,園長巡班的價值不在于發現多少問題,而在于如何與教師一起解決問題。當我們不再把標準作為評判的尺子,而是將其轉化為成長的腳手架時,環境育人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鄉市實驗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6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