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曉惠)高考成績公布后,幾家歡喜幾家愁,有心愿得償的喜悅,也有失之交臂的懊惱。如果高考成績不如意,學生如何應對?家長、老師能做些什么?日前,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心理健康教研員符明接受記者采訪,為廣大師生家長“支招”。
“總的來說,對考生有三點建議——接納情緒、拓寬視野、承擔責任。”符明認為,所謂“失利”,是與個人的常態相比較而言,“一模”“二模”成績穩定,但考場上發揮失常,考生會感到懊惱、憤懣、自責,甚至是自我懷疑。
“有這些負面情緒很正常,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接納此時的情緒,但是不要用‘如果’‘要是’等追溯往昔、腦補未來的想法去鞏固這種情緒,也不要限制自己,壓抑情感,我們需要面對情緒,但不能被情緒牽著走。只有讓自己盡快走出情緒的淪陷,更為理智地審視現狀,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符明說。
考試失利帶來的焦慮與自責源自于對高考意義的過度詮釋。符明表示,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經歷,而每一段經歷都有它的意義,成功如此,失利亦然。符明建議考生把高考當做一個人生十字路口的新起點,后面的道路走得怎么樣,最重要的是看接下來的表現。“很多事,身處其中時是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經過一段時光再回望,就會有云淡風輕的豁達。”符明說,考生要勇于面對,明確自己成長的方向,這樣在看待高考得失時才會有一顆平常心,眼界也更寬闊。
高考也是一場成人禮,“責任”“擔當”是這場成人禮中值得履行和銘記的箴言。符明認為,當高考失利,此時“責任”意味著不放任自己沉溺于消極情緒無法自拔,應冷靜分析、合理歸因,不推諉逃避,從促進自身發展的角度做出最優選擇。
同時,符明也對考生家長提出建議,要有充分的共情,做孩子情緒調適的榜樣與心靈的支柱,鼓勵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面對孩子高考分數失利,父母的情緒會十分復雜,失落、難過、心痛、尷尬。但父母如果能夠坦然面對現實,客觀地向孩子表達面對分數失利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不夸大、不掩飾,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情感表達的榜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放下自責的包袱。”符明說,家長還可以借此機會,心平氣和地同孩子一起梳理想法、制定計劃,探討選擇背后的理念與價值觀,通過高考的這段經歷,增進親情促成孩子的成長。
公布分數之后,有的學生會因成績不理想而聯系老師,符明認為,這說明師生間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和安全信任的關系。“老師可以在此時安定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拓展思路,理性看待高考的失利,同時,從專業的角度,結合工作經驗,給學生提供有益資訊,指導學生極致運用現有分數,做出更有利的資源選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