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是事關未來的戰略工程、鑄魂育人的基礎工程。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要求,圍繞國家教材委員會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工作部署,我們設置了“教材建設和管理筆談”專欄,旨在宣傳教材研究和教材工作新進展,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一起來看專家的觀點——教材建設和管理筆談?
榮維東 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南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語文學科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培養高素質國民等方面起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獨特作用。語文教材因其文質兼美的大眾性、塑造國家精神和民族記憶的公共性,以及對個人生命成長與社會生活的直接影響,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并成為教材建設的重中之重。結合我國語文教材建設的歷史和現狀,我認為統編語文教材的現代化建設,應著力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語文教材內容研制專業化
語文教材內容的專業化是指語文教材要堅守學科本質,實現其“以文化人”的獨特育人功能。語文是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目的。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育常常陷于“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學科和綜合”“工具性與人文性”的二元矛盾之中。語文教材往往以選文為主,學習內容缺乏確定性,助讀系統經驗化、隨意化嚴重。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一是應該明確語文課程的本質和本職。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這是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前輩的共同主張,也應該成為我們對語文課程本體和語用本質的基本共識。二是要實現語文課程知識的除舊納新。語文課程必須堅守學科立場,遵循自身規律,聚焦屬于本學科的關鍵知識與核心能力,進行語文課程“內容標準”的研制,形成明確、具體、科學、嚴謹的內容體系,扭轉語文課程內容存在的“經驗化”“籠統化”“隨意化”“不確定”等問題。三是語文教材要對陳舊僵化、不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知識進行更新。要積極吸納相關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培養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以及跨媒介溝通和協作的能力,構建科學化、系統化且具有層級序列的教材內容體系。在進行“學習任務群”“跨學科學習”“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應當既體現課程內容統整理念,同時又立足語文學科特點,清晰劃定語文學科教育的邊界,避免將語文搞成“百貨店”的覆轍。在整個語文課程本體知識不清晰的狀況下,過分提倡內容統整、活動教學、任務情境,會造成教材內容泛化、浮化,給廣大師生造成很大的迷惘與混亂。
二、語文教材編制科學化
盡管我國語文教材建設有著豐富的歷史傳統和經驗,但當代語文教材編制的科學化進程卻較為緩慢。主要原因是缺乏一支穩定的、專業化的語文教材研制與編寫隊伍。
一是要成立語文課程教材研究的專門機構,形成穩定的專家隊伍,開展持續的學術研究,建立專門的教材、選文、資料和資源數據庫。二是開展語文教材學研究。語文教材的選文系統、知識系統、助讀系統和活動系統到底有哪些規律、規范和要求,目前研究是不甚清楚的。這些研究要按照循證教育學原則,基于大量關于語文教育的實證研究成果。語文教材編制者應該遵循語文學科規律、語文學習規律、內容呈現的規律開展工作,實現語文教材編制的科學性,而非依據編者的主觀經驗。三是既考慮統編教材的政策性和權威性,也要給不同地區的師生留下選擇的彈性空間,兼顧統一性與適切性。四是適應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趨勢,重視數字化語文教材建設,形成紙質教材與數字化、智能化教材多元并存、融通互補、資源動態更新的格局,滿足數字化時代語文教育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三、語文教材使用監測規范化
語文教材使用監測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通過大規模科學化的調研,對語文教材的質量和使用效果作出客觀判斷的過程。語文教材測評既是語文教材質量的保障,也是語文教材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語文教材使用監測工作,一是要建立系統完善的語文教材評價標準,這是教材評價規范化的前提。要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專項研究攻關,研制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語文教材評價標準體系。二是要注重對語文教材的動態化、常態化評價,構建語文教材使用質量監測平臺,實現對語文教材從生產到使用的全流程監測,及時了解教材使用中發現的問題。相信教材使用監測工作會對未來統編語文教材現代化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