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實施“典耀中華”主題讀書行動,引導青少年學生熱愛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由此可見,加強中華傳統經典閱讀是當前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江蘇省鹽城市力行小學自建校以來,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追求閱讀“有寬度”“有厚度”“有溫度”“有活度”“有效度”,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里活色生香。
一、“有寬度”:設計立體多維的閱讀內容
傳統文化底蘊豐富,博大精深。為系統性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學校在完成國家課程計劃外,設計傳統文化閱讀系列。一是設計年段梯級閱讀系列。結合統編語文教材要求,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身心特點,按年段科學編排閱讀書目。低年級以“童謠”“童話”為主,如《讀讀童謠和兒歌》《小巴掌童話》等;中年級以“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為主,如《中國古代寓言》《山海經》《中國古代神話》等;高年級以“民間故事”“四大名著”為主,如《中國民間故事》《西游記》《三國演義》等。二是設計區域文化閱讀系列。學校挖掘開發鹽城區域內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校本教材,并示范輻射區域學校。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鹽城區域節日文化,學校組織教師編寫《鹽城“節日”》系列校本讀本,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介紹鹽城傳統節日、民風民俗以及相關詩文等,并在相應時段開展跨學科閱讀,讓學生在讀、誦、畫、演等真實的生活體驗中與傳統文化閱讀建立密切聯系,煥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三是設計“經典誦讀”系列。學校精心選擇古代經典內容,適度放寬選擇范圍,在教材規定的古詩文外適量增加一部分經典詩文。截至目前,學生背誦古詩文數量最多的已超過600首。通過大量經典詩文背誦,學生逐漸感受到古詩文中蘊含的音韻之美、節律之美、情致之美、思想之美,進而提升認知水平,豐富審美情趣,涵養童真心性。
二、“有厚度”:采用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
與現代白話文相比,中華傳統經典閱讀對學生來說更加有挑戰,但經典可以為學生夯實文字和思想表達的基礎,因此學校要想辦法讓學生不懼經典閱讀、喜愛經典閱讀。一是開展沉浸式閱讀。為營造閱讀氛圍,學校精心打造了具有“書香詩韻”的閱讀空間。建筑風格以傳統徽派建筑為主,輔之以花香樹影,豐富校園圖書館,建設若干“微小閱讀臺”,設計刻有經典文化常識的文化墻,展示角持續展出學生創作的經典詩畫、書法墨寶、陶藝作品等,“班級圖書吧”讓學生就地取材、信手翻閱,逐漸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二是開展探究式閱讀。探究式閱讀提倡嚴謹、細致的閱讀方式,更加適合傳統經典閱讀。為此,學校在閱覽室為每個學生配備字典和古詩文集注等工具書,幫助學生快捷查閱不懂的問題。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等閱讀策略支持學生探究閱讀,如為《三國演義》設計人物圖譜,為《西游記》設計取經地圖等。學校還通過組織“微探究”閱讀征文比賽等活動增進學生對經典閱讀的探究興趣。三是開展思辨式閱讀。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名著思辨討論,比如《西游記》閱讀中“誰是小說的主角”。這類開放式思辨討論引導學生提出和分析問題,進而促進學生的思考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溫度”:找準閱讀多主體角色定位
學校希望建構“有溫度”的閱讀場域,讓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中人際交往的要義,提升學生交流合作能力、認知判斷力、思辨力等素質能力。首先,實現閱讀過程中學校職能的轉變。傳統文化教導人要自立、自強、自信、自勉,為此學校應當成為學生閱讀的“守護者”,為學生自主閱讀、合作閱讀、愉快閱讀提供充實的保障和條件,而不是采取強硬單一的手段迫使閱讀成為學生的一項任務。其次,實現閱讀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學校明確要求教師做學生閱讀的“指導者”,指導兒童制訂閱讀計劃,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同時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建立閱讀信心、豐富閱讀體驗、培養閱讀能力。在課堂的閱讀實踐中,教師要依托統編教材不斷對學生進行“預測”“提問”“批注”“比較”等多種閱讀策略的應用訓練,多形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要成為閱讀過程的“伴讀者”,與學生隨時隨地“聊書”,加強閱讀的互動與支持,善于發現學生閱讀的獨到見解,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組織學生互動分享。再次,實現閱讀過程中學生相處關系的轉變。“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要激勵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中同輩互助合作的精神,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共同進步。對于一些閱讀能力稍顯薄弱的學生,學校專門成立了“幫幫團”和“導讀組”,通過小伙伴的助力、鼓勵和關注,提升閱讀能力薄弱學生的專注度、閱讀興趣和閱讀動力。
四、“有活度”:利用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
一是豐富閱讀實踐平臺,讓學生讀得進、寫得出。學校設計形式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活動,穿插在日常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經歷活動化閱讀歷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遨游書海,增強文化底蘊。例如,學校堅持每年舉辦校園讀書節,這不僅是一場閱讀展示和一次閱讀評價,更成為了全校師生期待的一場盛典;同時,學生在古詩詞歌唱比賽中“唱經典”,在古詩文配畫、經典詩文書簽制作、經典詩文手抄報中“畫經典”,在經典故事課本劇展演中“演經典”,在經典文學作品讀后記中“品經典”;此外,每年學校的“古詩文考級活動”常態化進行,引領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斷積累,其中有班級近40名學生在學校古詩文考級中獲得十級,古詩文積累量超過200首;“我愛古詩詞”校園詩詞大會等活動更是精彩紛呈、比拼激烈。在一場場詩詞盛宴中,學生感受著詩的溫度與力量,更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是豐富國學體驗活動,讓學生懂禮儀、知美德。學校在國學長廊墻壁上設計“圖說古代禮儀”系列圖畫,引導師生共同學習禮儀范式,開展禮儀教育。在悠揚的古琴聲中,師生身著漢服在舞臺上齊聲誦讀《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國學經典名篇,瑯瑯書聲,余音繞梁。在“力行大講堂”,學校還開展了以傳統美德、行為禮儀等為內容的教育活動,學生“身臨其境”與先賢對話,陶冶性情,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五、“有效度”:合理分配閱讀時空資源
為避免增加學生負擔,學校嚴格堅持以學生身心健康為標準,科學合理安排學生閱讀時間。每天清晨,教師組織學生開展20分鐘的經典誦讀,通過大聲誦讀童謠、兒歌、古詩、古文等,開啟學生一天美好的學習時光。中午午休后,學校會組織40分鐘的午讀時光,促進學生與經典對話,整個校園沉浸在愉悅的書香氣息中。傍晚放學前,每個班級輪流邀請學生作為“分享者”,利用5分鐘時間進行個性化講、讀、演等活動。學生睡前30分鐘,根據教師推薦的經典書目,或自主閱讀,或與父母一起進行每天的“夜讀”時光,與好書交友,與大師對話,讓閱讀的視野更加寬廣。此外,學校利用閱讀走廊和班級讀書吧等閱讀空間,安排學生用課間等碎片化時間開展“微閱讀”,各班級經常在學校圖書館組織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根據課時分配,學校每周還安排一次40分鐘的閱讀課。這些閱讀時空和內容的巧妙穿插設計極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
(王開玲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力行小學)
《人民教育》2024年第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