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作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為什么要建設教育強國、建設什么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清晰擘畫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圖景,明確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大任務和戰略舉措,是指導新時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獻。
準確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從頂層設計上推進教育的系統性變革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戰略地位的論述,充分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規律的深刻洞察與精準把握。在建設教育強國新征程中,必須從頂層設計上推進教育的系統性變革,準確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堅持從治國安邦的政治視角看教育,從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抓教育,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戰略部署辦教育。
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教育是一種社會存在,不同社會制度決定不同的教育目的。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教育反映的必然是黨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教育的政治屬性鮮明反映了教育的發展目標和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1]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才能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高校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必須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全面構建自強卓越的辦學模式,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屬性。教育的人民屬性反映了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教育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我們黨始終秉持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場和執政為民基本理念在教育領域的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包含了“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把握好建設教育強國的價值取向,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聚焦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更好教育”的迫切需求,解決好人民群眾關于教育的急難愁盼問題,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走好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之路,必須不斷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積極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改革,探索建立促進大學生德才兼備、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戰略屬性。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對于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因此,必須從頂層設計上“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2]在強國建設新征程中,必須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高校要胸懷“國之大者”,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為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現代化強國建設。
切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圍繞科技制高點的全面競爭空前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科技創新能力正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指標。高校是科技創新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要緊緊圍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育人手段和方式,將高水平科研優勢轉化為高質量育人能力和服務國家戰略能力。
一要深化科教融匯。當下,無論是高校與科研機構、領軍企業緊密合作,還是在高校內部系統整合科研與教學,以科教融匯帶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都已成為世界高水平大學的普遍共識。高校要堅持“四個面向”,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把承擔重大科研任務作為科教融匯的“發動機”,積極組建科研大團隊,選聘高水平團隊負責人,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攻關。要不斷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對組織體制、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有效調動教學科研力量,實現科學資源與教育資源、研究資源與教學資源的跨界協同共享。要發揮有組織科研優勢,克服單打獨斗、資源分散等弊端,打破傳統的以學院、學科為單位的科研組織體系,以明確的創新方向組建跨學科、跨院校的多學科領域交叉創新團隊,更好支撐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二要強化校企科研合作。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期盼、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以創新驅動來促進發展。高校要結合學科專業優勢,精準聚焦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要深化校企合作,實現科技攻關過程、科研組織方式與育人環節、育人模式的有機融合,形成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新格局。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打造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設重點實驗室、高等研究院,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促進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斷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三要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高校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制定出臺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舉措,營造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精心引導、熱忱關懷、有效激勵、積極宣傳,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要持續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減負”“降壓”,使他們心無旁騖地開展科技攻關,更好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激勵引導青年教師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報國的優秀品質,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青年教師樹立科研報國遠大志向,在矢志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奮斗中綻放青春。
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高等教育的結構、質量等與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仍有差距,必須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優化高等教育的層次、類型和學科結構,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形成不同類型高校各具特色、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雙一流”高校要加強基礎學科專業建設,加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力度,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家隊”;研究型高校要加強一流學科和主干學科建設,瞄準“雙一流”建設目標推進綜合改革;應用型高校要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努力打造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應用型教育體系。
推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高校要聚焦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大力發展理工農醫教育類學科專業。推進一流本科教育,積極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做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按照“一校一案”模式,適度超前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關學科專業,加強新設學科專業與現有相關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實現學科專業調整科學化、規范化。
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校要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以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項目為牽引,設立集成多個學科的特色培養項目,以開放融合的理念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更廣泛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積極聯合科研院所、重大創新平臺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支持博士生、碩士生和優秀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攻關,推動人才培養和科研資源有效共享、深度融合。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強化對知識的現實運用、對創新的切身感知。
緊扣西部地區教育發展實際,更好地培養時代新人
全國教育大會對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突出強調要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切實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著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不斷提升自主培養、吸引聚集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部地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水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國防邊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涵蓋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核心區域,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當前,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其戰略地位還不相稱,必須加大對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培養更多扎根西部邊疆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時代新人。
要立足比較優勢深挖發展潛能。西部地區高校在生物多樣性、航空航天、新能源、礦產資源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發揮重慶、成都、西安、蘭州在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戰略中的支點作用,打造高等教育創新綜合平臺,推動西部地區高校共建共享優質教學、科研、人才資源,協同開發教學研究、師資培訓和科技創新,促進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立足生態屏障、開放樞紐、資源稟賦、戰略縱深等特殊區位優勢,率先布局一批國家前沿科學中心、大科學工程或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努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要突出需求導向提升服務能力。著眼夯實西部地區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培育新經濟增長極、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能力基礎,西部地區高校要立足區位發展優勢和發展需求,扎根西部辦學,加大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布局一批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新興產業發展、填補專業布局空白的學科專業。民族地區高校和民族院校還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著力加強國家安全學、區域國別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等交叉學科建設。持續加大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立足“四新”建設需要,以與專業相關的職業知識技能需要和學生就業能力接軌為導向,持續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打造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為一體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體系。
要持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等不斷深入推進,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的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逐步形成,這是西部高等教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底氣和機遇。西部地區高校要樹立全球視野,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加大同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深化交流,開拓高水平合作辦學項目,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人才引進,著力培養高水平國際化人才。積極促進中外教育人文交流,立足西部地區歷史文化優勢和資源多樣性優勢,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形有感有效講好中國故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2] 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