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史辛)12月14日-15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香港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會、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聯合籌辦的第七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測評與考試:從科舉到人工智能”,來自英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中國內地、香港、臺灣的30余位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圍繞主題分享思考,積極提出改變現狀的路徑和方法。
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香港大學榮休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談到,人工智能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機會,教育改革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通過提供各種工具,讓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并不同程度地嘗試突破傳統的測評和考試。
經濟合作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PISA之父”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談到,培養一流的人才,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增強個人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方面的能力,以適應不斷數字化的社會。
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介紹,最新(2022年)的PISA測評結果顯示,近60%的學生完成了近60%的閱讀任務,以及略超過一半的數學任務。當人工智能ChatGPT參與解決這些問題時,它在閱讀方面表現得比15歲學生好,但在數學方面學生的成績仍領先。但人工智能的數學能力進步迅速,很快能趕上15歲學生的水平。他認為,評估固定學科內容比評估思維能力容易,但我們需要改變評估方式。常規認知技能的需求正在下降,技術密集型任務在增加,我們需要將人工智能融入其中。他強調,學校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他們的存在意義、價值觀、熱愛的事物以及他們想要實現的目標,這需要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同時,學習和考試不應該被割裂開來,考試應該成為學習體驗的一部分,并提供持續的反饋。
依托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技術,全球范圍內,教育評價正從傳統的紙筆考試模式,向著智能化、個性化和全球化的方向邁進。論壇上,嘉賓們分享各自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和實踐,為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新加坡國立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副教授吳偉斌談到新加坡減少考試的嘗試與經驗。自1965年以來,新加坡教育設計從基本的生存驅動轉變為重視IT技能和社會需求。教育的目標已經從效率驅動轉變為強調創造力和創新的高層次思維技能。
科大訊飛副總裁周佳峰在論壇上介紹了通過測評推動教育的實踐經驗。他談到,大模型的發展為學生測評帶來了更深層次和更多維度的可能性。傳統的測評主要關注智力水平和學業成績,而現在通過學科知識、身心健康和AI素養等多方面的測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發展潛能,并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
會上,來自教學一線的校長和老師們進行了分享。大家一致認為,教育評估的改革方向之一是更加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多元智慧和能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