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的要求,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提高“針對性和吸引力”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關鍵,而增強“針對性”又是提高“吸引力”的關鍵。因此,應當首先從提升思政課針對性的維度出發,通過不斷增強思政課的現實針對性、目標針對性和對象針對性,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 思政課;針對性;吸引力;實效性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新征程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一年來,思政課建設如火如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加速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反響熱烈,思政課教師素養不斷提升。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際,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1]的要求和論述,深刻領會其豐富內涵,對于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增強“針對性和吸引力”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思政課建設做得好不好,最終要落實在育人實效上。做好各項課程建設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達到更好的育人結果。這對思政課建設來說,既是結果導向,也是目標導向。
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多方面著手,打出“組合拳”。比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以講深講透講活為講好思政課道理的根本要求,以提高針對性和吸引力為關鍵環節等,都是極為重要的。其中,抓住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這一關鍵環節,對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具有直接意義。
注重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體現了思政課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盵2]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既要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調動廣大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也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要結合他們身心發展特點、學習需求和接受規律,開展深入細致的針對性教學,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課。
注重思政課“針對性和吸引力”是近年來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經驗,也是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抓手。正因為如此,近年來,思政課教學效果不斷改善和提高。
增強“針對性”又是提高“吸引力”的關鍵
“針對性和吸引力”是一個整體,當然應該從總體上一體化地把握。同時也要認識到它自身也是有結構的,是由“針對性”和“吸引力”兩個要素構成的。要具體研究它們各自的內涵和相互關系,弄清其結合的機理,才能更好地把握二者的有機統一性,實現其整體效能。深入到內部可以發現,“針對性”和“吸引力”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一種更深刻的遞進關系,即“針對性”是“吸引力”的前提,“吸引力”是“針對性”的結果,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
為了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進而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首先就必須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思政課的吸引力當然來自許多方面,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真理性、教育方法的生動性、教師人格的親和性等,都能夠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但是,如果離開了針對性,這些重要條件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針對性就是“有的放矢”,因為“有的”,“放矢”才有意義。如果只把“好箭”拿在手中搓來搓去,而不放出去,或者沒有目標地亂放一氣,都是沒有結果的。思政課的魅力或吸引力不應該是泛化的、散射的,而應該是聚焦的,是有特定指向和具體針對性的,是面向當今大學生的。只有把自己的光芒聚焦在一起,投射到教育對象上,才能產生強大的影響力,發揮巨大的作用。在這里,提升“針對性”是關鍵抓手。
把握思政課的“針對性”,不僅要著眼于面向教育對象的針對性,還要放寬眼界,更全面地把握“針對性”。從根本上說,“針對性”是指向教育對象的,但教育對象既是“現有”的,也是“應有”的。面向“現有”的大學生,是思政課的對象針對性,面向“應有”的大學生,則是育人目標的針對性。而且大學生是生活在當今時代的,他們產生的思想困惑都與現實有關,或者更確切地說,都與理論與現實的關系有關,因而思政課的針對性還要面向當今現實,而這就是現實針對性。因而大體來說,可以將思政課的針對性分為現實針對性、目標針對性、對象針對性等。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既要觀照社會現實,針對國內外形勢變化作出相應解釋和回答,以把握時代脈搏、回應時代關切;又要面向教育目標,錨定思政課教學的實際效果,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彰顯目標的針對性;還要緊密聯系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實際,對應他們的不同特點與需求,推動思政課教學的方式方法創新,增強對象的針對性。
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發展,不斷增強思政課的現實針對性
面對當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思政課建設必須跟上形勢發展,特別是思政課教育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突出現實導向,增強課程現實針對性。
要密切關注時代發展。要強化時代意識,把握人類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要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論斷為認識我國國情黨情和國家大政方針提供了重要依據,思政課教學要深刻把握這一重大歷史性轉化,講好國家的戰略部署和決策。同時,思政課必須抓住世界新的動蕩變革期的時代特征與發展趨勢,研究其帶來的國際秩序變動和世界政治走向,剖析這一現實造成的各類思潮,引導大學生加強政治判斷力。
要密切關注國家大事。國家大事不僅影響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受到大學生的廣泛關注,還事關思政課的教學方向及內容更新。思政課教學要在時代發展大勢中把握中國新的歷史方位,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清楚,把治國理政的大方向、大原則、大戰略講透徹。要密切關注我們黨和國家的大事要事,它們標志著黨和國家的最新動向,是了解新戰略、新舉措的重要窗口。要緊扣時事熱點,加強理論與現實的互動,使理論落地。
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思政課所要密切關注的現實,不光包括國內的發展情況,還有外部的現實環境,即國際形勢、國際秩序與大國關系。當前,百年變局向縱深推進,全球秩序變動,大國關系深入調整,這將對我國政治、經濟、科技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大學生高度關注國際形勢以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原則和做法,這需要思政課加以引導。所以,思政課教學絕不能回避國際形勢的變動,而要深刻研究和把握其變化趨勢,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百年變局中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體現思政課面向世界現實的針對性。
緊緊圍繞“時代新人”培養目標,不斷增強思政課的目標針對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3]。這是對“時代新人”內涵的最新表述,也是對思政課育人目標的最新表達,進一步明確了思政課建設的目標任務,也進一步指明了提升思政課教學針對性的方向。
要增強聽黨話、跟黨走的教育,培育讓黨放心的新時代大學生。這是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的應有之義。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是其中的基本方面。同時,對黨的熱愛,對黨的領導的信任和信賴,也是我們理想信念的重要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落腳點和重要聚焦點。黨是我們理想信念的現實載體,是科學理想信念引領時代的現實引路人。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要落實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來,特別是落實到堅持黨的領導上來,落實到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上來。
增強中國心、民族魂教育,培育愛國奉獻的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我們的中國心和民族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動蕩形勢下,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承擔著新的重大歷史責任。“要教育引導學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命運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國人”[4],進一步厚植當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不斷增強他們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增強他們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強責任心、使命感教育,培育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當代大學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中國青年對先輩最好的告慰、對歷史最大的負責,就是堅定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思政課要著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使命觀,鼓勵他們把生命投入到黨和人民事業中去,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成為新時代國家和人民事業的忠誠奉獻者。
緊密聯系當今大學生實際,不斷增強思政課的對象針對性
思政課的針對性,說到底還是面向當今大學生的針對性。不論是現實針對性還是目標針對性,最終都是具體指向當下的大學生群體的。要深入研究和精確把握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知識學習和思想接受的特點和規律,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特點和規律,緊密聯系當今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思想實際,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
緊密聯系當今大學生的生活實際?,F今的大學生基本是“05”后,他們進入學校時我們國家也進入了新時代,可以說他們是伴隨著新時代而成長起來的。他們與這個時代有著天然的聯系,對這個時代有天然的感知,也對這個時代有天然的認同。他們親眼目睹和親身感受到中國的崛起,更容易理解新時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容易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由于大學生群體的內在多樣性,其所處具體環境和人生際遇有所不同,因而也會有不同的生活感受。其中,生活中難免會有不如意甚至挫折,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心態和思想。思政課教學要結合大學生的個人生活實際,解答他們在交往、戀愛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問和擔憂,并重點關注大學生入學、擇業、畢業等特殊時期,作出對應的教學設計,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聯系起來,讓思政課更加精準細實。
緊密聯系當今大學生的學習實際。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也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因而也需要一定的幫助和引導。思政課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等方面信息,有助于全面掌握學情,從而有效地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不同學科專業大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要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備課,找到不同專業知識與思政課的結合點,作出專門的教學設計。除知識背景外,客觀上看,學生們的學習偏好和學習方法、習慣多有差異,思政課教學要因人制宜,采取適切的教學方式,以提升教學實效。比如,針對擅長讀書的學生,思政課教學可以采取閱讀和交流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對于喜歡與他人互動交流的學生,可以安排小組討論、匯報等形式組織教學。面對思政課成績優異的同學,則可以設計更有深度和難度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緊密聯系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于思辨精神,同時也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現實影響,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引導,用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用清醒的頭腦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創造未來”[5]。這一重要論述為思政課準確把握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切實提升思政課針對性,提供了重要指引。要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啟發性。當今大學生思想活躍,富于思辨精神,要求思政課避免簡單重復和硬灌輸,而要講清楚理論的內在邏輯和嚴密體系,用深刻的思想吸引廣大樂于思考的大學生。要在個人與集體的辯證統一中澄清思想誤區,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和處理公與私、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賦予他們“敏銳的眼光”“清醒的頭腦”“智慧的力量”,使他們能夠在獨立思考中澄清疑惑、打通思想,自覺成長為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3]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1).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2年5月10日)[N].人民日報,2022-05-11(2).
【作者:劉建軍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載2025年第9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