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的征程中,科學教育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抓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督逃龔妵ㄔO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作為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山東省濟南市以“全市域推進、全學段貫通、全學科融合”的“三全”戰略為引領,系統構建中小學科學教育新體系。
一、構建全域協同的科學教育新生態
濟南市立足全域視角,以資源整合為基礎、機制創新為動力、質量提升為目標,推動科學教育從“單點突破”向“全域共進”轉變,構建了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發展新格局。
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制度保障體系。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工作,將科學教育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戰略,構建了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形成“1+3”政策支撐體系:以《濟南市建設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施方案》為統領,配套出臺《基礎教育全學段銜接指導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重點項目清單,明確40項重點任務,為科學教育發展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建立由分管副市長牽頭的科學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教育、科技、財政等11個部門協同推進,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級財政設立科學教育專項經費,近五年累計投入4.39億元。
創新推進機制,構建全域發展網絡。濟南市創新性構建了“三級引領”發展網絡,實現了科學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均衡發展。在市級層面,成立科學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政策制定和督導評估;在區縣層面,培育8個科學教育引領區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學校層面,確立148所科學教育引領校,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樣板學校。針對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濟南市組建了89個“城鄉科學教育聯盟”,通過“教研平臺”“雙師課堂”等形式向農村學校輸送優質資源。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優質資源單位,繪制覆蓋城鄉的《濟南市科學教育資源地圖》,形成了全社會支持科學教育的良好氛圍。
發揮輻射效應,打造區域協作樣板。作為東西部協作組長單位,濟南市牽頭北京市門頭溝區、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海南省五指山市、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等地,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科學教育東西部協作”,先后在濟南市、北京市召開兩次科學教育交流活動,促進“課程共研、師資共培、資源共享”。發起成立“濟南都市圈科學教育百校聯盟”,聯合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濱州5個地市,集結百所名校,共同打造科學教育“創新平臺”,構建“共建共享、共研共進”的科學教育新生態,打破地域與學段壁壘,建設高水平研究團隊,孵化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性科學教育研究項目,讓優質課程、實驗室、專家資源惠及更多師生。
二、打造全學段貫通的科學教育一體化培養體系
濟南市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探索搭建學段貫通渠道,構建起全學段貫通一體化培養體系,為學生設計了一條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路徑。
構建階梯式課程體系。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優質性是科學教育的基礎,也是確??茖W教育有效實施的關鍵。濟南市編制了《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建設指導手冊》,將科學素養培養系統劃分為“萌芽—探究—創新”三個階段,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內容。學前教育階段重點培養科學興趣和探究意識,義務教育階段注重培養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高中階段注重創新和應用。濟南市組織建立了125個“區域科學教育聯合體”,全市已研發4299門特色科學教育課程,形成了覆蓋各學段的課程群。
創新協同育人機制。濟南市充分發揮省會高校和高新企業集聚優勢,邀請高校和企業深度參與課程研發和實踐指導。例如,濟南高新區聯合高新技術企業,免費向全區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教育研學服務;濟南長清區與山東師范大學等12所高校成立科學教育發展共同體,打造“本校實驗室+高校共享實驗室+
社會科普教育基地”組成的22個實驗室資源圈。試點“量子英才班”,由院校企三方聯合培養,形成“大學導師+中學教師+企業工程師”的協同育人矩陣,探索院校企三方協同的前沿科技人才培養新模式。
強化師資保障支撐。為解決科學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等問題,濟南市實施科學教師“強基工程”,在師資配備方面實現三個“百分百”覆蓋:中小學科學副校長配備率100%、小學科學教師配備率100%、科技輔導員覆蓋率100%??茖W副校長主要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他們不僅參與學校科學教育規劃,還直接指導學生科技活動。在師資培養方面實施學歷提升計劃,通過在職進修、定向培養等方式提升科學教師學歷層次,目前全市小學科學教師碩士占比達5%,中學提升至17%。在專業發展方面打造科學教育名師隊伍,建立“名師工作室”制度,開展常態化教研活動,輻射帶動更多教師成長。
三、開辟全學科融合的科學教育實施路徑
作為教育部“跨學科融合”國家級試點單位,濟南市從市級層面統籌推進,立足科學教育開展跨界整合,全方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確??茖W知識能夠在多元且復雜的科學實踐場景中得以有效運用。
構建跨學科教研共同體。濟南市作為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分科課程試點城市,系統推進學科融合教學改革。重點推進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的橫向融合,明確規定各學科拿出不少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確保學科融合落到實處。為保障跨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濟南市構建了完善的三級教研網絡體系:成立1個市級跨學科教研中心組,下設15個區縣級教研分中心,建立45個校級教研工作站,形成覆蓋全市的“跨學科融合教研組”網絡。教研團隊精心編寫了《濟南市中小學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指南》等指導性文件,為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提供專業支持。定期組織聯合教研活動,開展名師示范課引領,強化實驗教學環節,全面推動啟發式、探究式、項目式等“新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開展基于項目的深度學習。項目式學習是跨學科教學的重要形式。濟南市鼓勵各學校聚焦PBL項目式學習,培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例如,在2025年濟南市初中階段綜合實施科學教育培訓工作會上,《燕之時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案例研究》《基因探秘與社會責任:初中生眼中的遺傳密碼》等多節展示課為與會教師提供了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范本。濟南市通過每年舉辦科技活動周、青少年科技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為學生展示項目成果搭建平臺。又如,濟南市教育局、濟南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山東新華書店集團聯合打造的“科學,有點意思”系列閱讀課,創新了“科學教育+閱讀+實驗”的教學范式,實現了知識學習與實踐體驗的有機結合。
創新科學教育評價機制。科學的評價體系對科學教育發展具有導向作用。濟南市制定了科學教育質量監測辦法,建立了涵蓋教師專業素養、課程實施質量和學生科學素養的三維評價體系。在教師評價方面,除常規的教學評價外,還將教師指導學生科技活動、開發教學資源等情況納入考核指標。在學生評價方面,不僅關注科學知識的掌握,更重視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在課程評價方面,建立了動態調整機制,定期對科學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濟南市將繼續深化“三全”戰略,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師資培養和評價機制,為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科學素養、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不懈奮斗,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王纮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濟南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
《人民教育》2025年第1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