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江蘇師大”)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8名光學類專業研究生正式進駐江蘇錫沂高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圍繞先進稀土光電材料、中紅外激光技術軍民兩用轉化等前沿課題,開展為期兩年半的研究學習。自2019年該研究院成立以來,已累計聯合培養32名光電材料與器件類研究生,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研發的重要力量。
培養模式的轉變來源于育人理念的革新。近年來,江蘇師大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緊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通過強化使命驅動、突出需求導向、搭建實踐平臺,聚力培養了一批具有深厚家國情懷、強烈社會責任感、扎實創新能力,能服務于國家軍民融合戰略的光學類拔尖科技人才,走出了一條“思政為核、光電為基、融合為徑”的特色育人之路。
“我們構建‘全過程’和‘全鏈條’大思政教育理念,傳承國防基因,根植理想信念,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勇于擔當、敢于創新的‘紅色’人才。”江蘇師大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先進稀土光電材料國防科技團隊負責人張樂介紹,學院利用好入學時的播種期,把新生思想教育和學科專業教育相融合,傳承紅色基因;把握好過程中的培育期,把實踐教育和科研訓練相融合,打牢從業基礎;掌管好畢業時的收獲期,把畢業生思想教育和職業教育相融合,投身紅色偉業。
“從研一入學起,學院就組織我們前往國防軍工單位參觀學習,幫助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現狀和應用前景。”2022級光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陳航說,自己在研究院聯合培養期間曾作為項目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目前他已赴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讀博深造,繼續從事該領域科研工作。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學院科研團隊依托相關國家級平臺開展中紅外高功率激光器、高效激光照明/顯示、高性能蓄光陶瓷等戰略問題的研究,通過“雙選項目制”實現了學生研究興趣與導師科研項目的精準匹配,以此引導研究生深度參與科技研發項目。“從傳統意義上的單兵作戰,到如今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協同攻關,我們引導研究生參與項目的立項實施,指導研究生開展實驗方案設計,以此提升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張樂說。
為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學院與相關企業開展合作共建,聘用科技骨干擔任校外研究生導師,聯合企業建立軍民融合創新平臺和產業平臺,進一步夯實軍民融合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效能。“在課程教學、科研訓練、競賽實踐、學位論文等培養環節,我們全方位融入融合培養理念,引導研究生將個人科研興趣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特別是軍民融合的光學科技前沿緊密結合。”江蘇師大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李印威表示。
依托這一培養模式,近年來,學院培養的光學類研究生累計獲得國家級獎勵19項,省部級獎勵35項,申請授權專利370余項,畢業生讀博率達31%,近4成畢業生進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央企或國企工作,20余人主持或參與大型艦艇、激光陀螺,防護裝甲等軍民融合項目,實現型號裝配應用,深度服務國家戰略和“卡脖子”技術領域。
“通過系統的實踐教育和科研訓練,我們不僅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還解決了人才培養與產業脫節的問題,使得光學類研究生的培養更加適配產業發展。未來,我們將圍繞社會需求,繼續以產學研為依托開展軍民融合人才的培養,面向經濟主戰場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江蘇師大副校長婁崢嶸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鄭翅 通訊員 吳向裕 張洪浩)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