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了《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這份報告不僅提出了終身學習,更提出了學習型社會的概念。50多年過去了,我很高興地看到,我們終于迎來了學習型社會。”10月25日,96歲的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親臨現(xiàn)場的閉幕致辭,為2025年第四屆“學習者大會”畫上了圓滿句號。本屆大會以“智變 vs 應變”為主題,深入探討AI時代教育者的角色轉型與專業(yè)提升。

顧明遠教授現(xiàn)場致辭 大會供圖
“學習型社會終于到來了”
1974年,45歲的顧明遠以中國教育代表團顧問的身份踏上了前往法國巴黎的旅程,參加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八屆大會。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發(fā)展中國家正在關注如何普及小學教育時,發(fā)達國家已提出要發(fā)展終身教育。
“我當時并不是很理解什么是終身教育,我覺得這離我們國家的教育實際很遙遠?!鳖櫭鬟h回憶,直到1993年他才首次將終身教育的理念引入國內?!半m然晚了20年,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概念在中國仍然很超前,并未被大眾廣泛接受。今天,我很高興地看到,終身學習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學習型社會也終于到來了?!?/span>
顧明遠表示,如果說過去是“學,為生存”,今天則應該是“學,為發(fā)展”,教育者首先要努力成為終身學習者。他說,快速發(fā)展的人工智能必然會改變人類的教育生態(tài),“教育者應該積極擁抱新技術,學會使用新工具,并利用人工智能轉型傳統(tǒng)教育?!?/span>

大會圓桌論壇 大會供圖
“雇主需要的幾乎都不是教室里能學到的”
“現(xiàn)在的孩子,大概有2/3會在將來從事尚未發(fā)明出來的工作。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哈佛中心(上海)執(zhí)行董事王頤,曾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常熟世界聯(lián)合學院(UWC)。他介紹說,達沃斯世界經(jīng)濟論壇每5年會發(fā)布一份報告,指出未來5年職場所需要的10項能力,“連續(xù)10年,排在前5位的能力幾乎沒有改變,包括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領導力和社交影響力以及情緒智能等?!?/span>
“遺憾的是,這些被認為最重要的能力,幾乎都不是在今天的教室里能學到的?!蓖躅U指出,人類是無法和AI在知識存儲上競爭的,最終要靠“能力”來取勝。面對日益競爭的就業(yè)市場和不確定的未來,他認為父母和教育者應幫助孩子做好三件事:找準方向、提升能力、培養(yǎng)價值觀。他強調,“方向”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走向社會,只有那些有方向的孩子才能最終走得長遠。教育者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興趣和潛能。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代教育研究所所長唐江澎指出,今天的教育面臨三大突出問題,一是思考力下降,學生不愿意探究事物背后的復雜存在,更愿意接受被告知的標準答案;二是感受力下降,學生長期被動地接受知識削弱了對事物的敏銳性;三是行動力下降,學生既缺乏行動意愿也缺乏行動能力。他說,教育者需要直面這些問題,并思考教育創(chuàng)新需要做好哪些理論和實踐準備。
學校要有一種勇氣,讓教育慢下來
北京博雅明悅學校校長謝康發(fā)現(xiàn),成人的“想要”和孩子的“喜歡”常常發(fā)生矛盾,而此時正是教育者發(fā)現(xiàn)孩子的熱愛與潛能的好時機。
謝康回憶,學校里有一個二年級的小男生,每天放學不回家,而是跑到學校旁邊的濕地公園里捉蟲子,“由于男孩極其熱愛蟲子,幾乎每個課間都會第一個沖出教室捉蟲子,因此還帶動了一群小粉絲,跟著他一起捉蟲子。”
然而,男孩的媽媽并不開心,因為她特別害怕蟲子,卻還要每天陪著孩子放學后捉蟲子,所以找到謝康,希望學校能出面,要求男孩放學后回家寫作業(yè)。謝康卻告訴這位媽媽,捉蟲子這件事對孩子很重要,“因為他有可能這輩子是靠捉蟲子活下去的,而不是靠做數(shù)學題活下去?!?/span>
謝康相信,一個孩子只要找到熱愛,就會自發(fā)地去學習,“當一個人要真正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的時候,是需要充足而自由的時間的,而這往往又和成人的要求或期待是相矛盾的。”
北京市海淀區(qū)稻香湖學校校長辛穎,曾任清華附中副校長,并在清華附中任教近30年。她說,自己最喜歡問學生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有30%的時間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你會用這些時間做什么?”
辛穎認為,學生的學習絕不能僅停留在課本和教室里,學校應該努力創(chuàng)設友好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資源,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幫助學生探索和實現(xiàn)自身的可能性。同時,學校更要有一種勇氣,堅持教育的規(guī)律,讓教育慢下來。

大會現(xiàn)場 大會供圖
跟著“問題”一起成長
知名心理咨詢專家李松蔚,曾在高校做心理咨詢工作,后來長期從事家庭咨詢和治療,有機會接觸許多不適應當前教育體系的孩子。他指出,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成長中的“問題”和“不開心”都會永遠存在,而這也是健康成長的一部分。他建議,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首先不要著急去解決問題,而是要先搞清楚問題本身。然后,要學會跟著這些“問題”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也許最后一步才是解決問題,而且這一步可能是在孩子20歲、30歲或40歲的時候才會發(fā)生?!彼硎?,雖然心理健康很重要,但并不意味著我們一看到孩子的不開心或是出現(xiàn)一些問題,就著急給它貼上一個標簽,然后去消滅它。
UWC常熟世界聯(lián)合學院副校長馬驊發(fā)現(xiàn),即使像美國這樣已有完善到多元化評價和多樣化選擇的國家,那些中產(chǎn)及高收入以上的家庭仍然面臨巨大的養(yǎng)育和成長壓力。有數(shù)據(jù)顯示,20%美國中產(chǎn)家庭的孩子患有焦慮癥。“過度養(yǎng)育”正在吞噬兩代人,父母筋疲力盡、孩子迷失自我。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fā)起人、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指出,人的學習和成長是與情感相連接的,人愉悅的時候,思維是活躍而發(fā)散的,而積極的情緒才能保證更好的學習效果。他非常贊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長型思維”理論,即相信個人可以通過學習與經(jīng)驗持續(xù)提升自身的思維模式。他指出,與“固定型思維”形成鮮明對比,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在于通過改變認知模式,提升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幫助個體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據(jù)悉,此次為期5天的大會由啟行教育主辦。啟行教育創(chuàng)始人趙蔚表示,大會旨在通過整合行業(yè)力量和跨界資源,提供面向未來教育的核心方法論,直面AI時代的教育挑戰(zhàn)。作為大會成果之一,啟行未來學習中心將發(fā)起“成長型思維與社會情緒能力學習”公益培訓,賦能學校與教育者成為教育變革時代的終身學習者和率先行動者。(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郜云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