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學前教育變革育人方式,近年來堅持“五向探究”,即以探究為內核,構建“向下扎根、向內提質、向上生長、向前思考、向外綻放”的策略框架,貫通德智體美勞,把探究精神與兒童家國情懷、健全人格、審美情趣、勞動實踐能力結合,并納入到日常課程中實施,致力培養兒童的關鍵經驗和綜合能力。
堅持“向下扎根”探究,立足兒童本體,深層求得理論支撐。依據杜威“探究認識論”、陳鶴琴“活教育”理論,順應幼兒探究天性,以保護好奇心、激發探究欲為前提,提出“讓探究成為幼兒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理念,使探究成為兒童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時時探究,處處探究,自然而不刻意,自然而不預設,自然而不勉強,將探究成為兒童生活的常態。
堅持“向內提質”探究,不斷豐富探究園本課程。鹽城市格林幼兒園突破過去探究課堂和課程限制,構建起富有特色、個性十足的“小紅帽探究課程”體系,就是以傳統課程為基礎、特色課程為核心、社會實踐課程為擴展、班級課程為拓展的綜合探究課程體系并形成充滿生活味、探究味、童趣味的“三味”風格。例如在“環境創設”上,在區域專家指導下,從兒童的視角重新審視室內外環境,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地制宜地改造優化適合幼兒發展的戶外活動場地和室內公共游戲區等,合理整合內外資源,創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探究環境,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發展需求,讓園所各個區域場所充滿濃濃生活味。重視幼兒的已有探究經驗,并把幼兒通過實踐、反思建構出新經驗,作為游戲的目的,把利用和調動幼兒各類經驗作為游戲的推動力量,促進幼兒在探究中持續學習、持續進步。堅持以問題為切入點,組織科學活動,引發深層探究思考。以問題為中心探究,極大地促進了幼兒探究興趣、探究能力的提升。
堅持“向上生長”探究,在自然中培育兒童向上生長的智慧和力量。大豐區實驗幼兒園把探究課堂移到大自然,帶領幼兒進行野外探究,樹林、種植園等都是他們的探究空間。市直幼兒園都能在戶外灌木叢打造幼兒野戰區、在草坪中增加大型攀爬架組合器械;通過泥巴村環境的創設,沙水區各種材料的提供給予幼兒玩泥、沙、水、的空間,支持幼兒更好地與自然環境產生聯結。在設計區域探究活動時,利用自然資源來豐富探究內容。在自然角環境創設時,利用投放常見的小動物,如小蝸牛、小蝌蚪、小魚、小烏龜等,讓他們通過飼養觀察了解其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然后根據獲得的經驗,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堅持“向前思考”探究,他們立足數據引領,讓數據作為兒童探究的重要支撐。一方面,建立“迷你Green”資源云庫。收錄整合了200多個本土自然物、四季現象數字資源,延展探究資源圖譜。例如,在大樹身份證主題活動中,幼兒既可以通過在園內自然環境中探究當下大樹的生長狀況,也可以通過走進社區熱帶植物園了解其它的樹木品種,還可以在“迷你Green”云庫里查找更多樹木的生長過程、四季變化、養護事項等內容。另一方面,建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他們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目標細化為分齡、分領域317條指標,對照幼兒持續探究行為,打通以循證為導向的“行為采集—行為分析—數據轉換—決策改進”鏈路,平臺獲教育部、江蘇省科技查新雙重論證。
堅持“向外綻放”探究,實現區域輻射,聯動全國。例如數據運用與探究,就選取區域2000余名幼兒開展為期3年的連續追蹤研究,記錄其探究興趣、探究能力的動態變化,形成幼兒探究成長數據庫;在全國1200所幼兒園啟動“問題診斷—方案設計—實踐驗證—優化迭代”閉環研究,累計收集34萬篇探究案例,提煉出可復制的實施范式;建立全國推廣服務機制,真正實現幼兒探究成長的“全面可視、全程循證、全域支持”。
鹽城市學前教育堅持將探究融入兒童活動五大領域,激發兒童多方面潛能,促進全面發展。如精心設計故事創編探究活動,提供圖片或話題讓幼兒想象情節、組織語言,鼓勵他們大膽表達想法,在交流討論中提升語言表達和傾聽能力。再如精心組織社區參觀探究,讓幼兒了解不同職業,探究人們如何合作工作,從而理解社會規則和人際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努力,將探究精神與兒童家國情懷、健全人格、審美情趣、勞動實踐能力培養系統地有機聯系在一起。(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通訊員 嵇紹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