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的宏偉藍圖正在擘畫,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關鍵結合點,其戰略規劃編制承載著重大的時代使命。202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高質量完成規劃編制工作,這為高校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錨定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目標,高校“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需要深刻把握其發展的時空邏輯與戰略核心,以系統性的變革與提升,全面應對不確定性挑戰。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重塑高校創新發展能力。從時間維度看,未來十年是建成教育強國的決定性十年,高等教育被賦予“龍頭引領”的時代重任。“十五五”時期,正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五年。高校必須緊緊圍繞這一中心議題,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全局,不斷提高戰略決策能力和組織執行能力,塑造創新發展能力,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在育人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建設和人格塑造,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強化批判性思維、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辦學模式上,要更加注重融合辦學,強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讓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學,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成長;在管理體制上,要更加注重扁平化管理模式,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激發辦學活力,使高校能夠更靈活、更高效地響應內外部變化;在保障機制上,要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優化資源配置,讓“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協同發力。
融入大局,開放協同,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從空間維度看,高校是深深嵌入社會系統之中的開放組織。制定高校戰略規劃,必須樹立系統觀念,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高校謀發展。當前,我國人口結構持續變動,國際地緣政治博弈加劇,教育數字化與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來,高等教育正經歷深刻變革。高校“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必須對這些宏觀趨勢進行深入研判,一方面,高校發展的“小邏輯”必須服從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無論是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是助推區域協調發展,都要找準發力點,確保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發展需要保持高度的適配性。另一方面,高校必須具備雙重自覺,要堅定不移地扎根中國大地,汲取中國智慧,解決中國問題,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更要具備開闊的世界眼光,強化全球高等教育與中國高等教育的互動。高校“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要以不斷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為目標,通過高質量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使我國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準確定位,整合資源,打造比較優勢。《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謀定“十五五”規劃,高校要從多個維度進行戰略抉擇。一是基本辦學定位。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不同類型的大學在國家教育體系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關鍵在于找準自己的生態位,避免“升格沖動”導致的定位漂移與同質化競爭。二是基本辦學方向。是追求“大而全”的綜合性大學,還是聚焦“少而精”的特色化發展方向?對于大多數高校而言,必須敢于舍棄,聚焦有限領域打造“單項冠軍”,是更為現實的卓越之路。三是服務面向。要對自身長短板有清醒認知,敏銳洞察外部機遇挑戰,精準定位服務半徑,在引領全國、服務區域、深耕行業等現實場域打造競爭優勢。成功的戰略,不僅在于明智的“抉擇”,更在于抉擇之后的堅定“執行”。“十五五”時期,是中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系統性轉變的關鍵五年,每一所高校都應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前瞻性抉擇,整合資源、持續深耕,推動形成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作者:周光禮,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原載2025年第20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