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其師德師風關乎立德樹人落地成效。部分高校的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面臨融合實踐與育人需求不匹配,未能完全擺脫“重形式輕實效、重表面輕內涵”的困境,亟須從角色重塑、培訓重構、機制完善、營造環境等維度發力,提升輔導員師德師風水平,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教育家精神;高校輔導員;師德師風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要求“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師德失范‘零容忍’”,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錨定核心方向。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是學生價值觀塑造的“第一責任人”、成長困惑的“重要傾聽者”、行為規范的“直接引導者”,其師德師風不僅是個人職業素養的體現,更直接關系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落地質量,深刻影響著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教育家精神作為教育工作者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被賦予“堅定教育信仰、厚植育人情懷、創新教育智慧”的時代內涵,為高校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明確了全新的價值導向,提供了堅實的實踐指引。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將教育家精神融入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既是對新時代教師精神的傳承,也是破解當前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現實困境、提升育人實效的關鍵路徑。為此,系統梳理當前實踐進展,深入剖析現實困境,探索具體融入路徑,為輔導員隊伍建設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基礎
新時代,教育家精神既傳承升華了傳統教育理念的精髓,又立足當代教育發展實際進行深刻反思,更以前瞻性視野引領著教育實踐的創新方向。將教育家精神與高校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深度耦合,既是對黨中央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系列指示精神的具體踐行,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在教育主管部門的統籌引導下,教育家精神融入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的實踐已取得顯著成績。具體體現為政策引導、隊伍建設與局部經驗探索三個維度。
其一,政策頂層提供制度支撐,國家先后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明確“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的要求,高校依據文件要求,制定了師德規范與考核辦法,將“教育家精神學習”納入輔導員年度培訓必修模塊,為二者融合筑牢制度根基。
其二,隊伍建設奠定專業基礎,當前高校輔導員隊伍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已大幅度提升,部分高校更將招聘學歷要求為博士,且思想政治、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跨學科背景比例持續提升,為精準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多元內涵提供了扎實的知識儲備;同時“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等評選活動樹立起“踐行教育家精神、堅守高尚師德師風”的典型標桿,形成了鮮明的示范引領效應。
其三,部分高校已開展針對性探索:如開設“教育家思想專題研修班”,將陶行知“愛滿天下”、陳鶴琴“活教育”等經典理念與師德師風實踐案例深度結合;建立“輔導員育人工作室”,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創新等專項工作,沉淀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的現實困境
部分高校的融合實踐與育人需求仍存在一定距離,未能完全擺脫“重形式輕實效、重表面輕內涵”的困境,主要源于角色定位偏差、培養體系待健全、機制保障不完善、社會環境與多元文化沖擊等層面。
在角色定位上,融合“動力源”待加強。部分輔導員對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停留在“概念層面”,未能將其轉化為實際育人行動,思想引領與精神踐行存在一定的脫節。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思潮和學生思想困惑,部分輔導員缺乏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和精準的理論闡釋能力,難以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黨的創新理論,思想引領力不足;有的輔導員自我約束意識薄弱,在日常工作中言行失范,違背了“道德情操”的基本要求;少數輔導員將融合工作視為“行政任務”,忽視對學生的情感關懷與價值引導,難以踐行“躬耕態度”“仁愛之心”,主動轉化的內生動力不足,導致教育家精神未能真正內化為師德自覺與育人行動。部分高校將輔導員視為“行政管理者”,輔導員大部分工作時間被數據統計、安全排查等具體事務占用,擠壓了其思想引領、育人實踐時間,導致教育家精神“無空間融入”。
在培養體系上,融合“落實性”待提升。部分高校對教育家精神的融入缺乏系統性設計,“重宣傳、輕落地”,普遍存在“口號先行、執行滯后”的問題,在宣傳層面多將教育家精神等同于“標語式理念”,通過校園宣傳欄、會議傳達等形式完成表面化宣傳,未將其拆解為符合輔導員職業特點的培養目標、課程模塊與實踐要求,導致教育家精神內涵停留在“紙上”,難以滲透到育人實踐的細微之處。培訓內容與輔導員日常育人場景脫節,如未針對“如何用教育家理念處理學生困惑”提供方案,現有師德師風培訓多聚焦“制度規定”“任務清單”,對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解讀缺乏系統講解,難以形成深度認知。培訓形式單一,以“線上打卡學習理論+線下講座聽報告”為主,輔導員的育人工作具有復雜性、靈活性的特點,單一的理論講授形式無法覆蓋實際工作中的多元場景,缺乏“典型案例教學”“實踐情境模擬”,難以提供可借鑒的實踐范本、錘煉“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這種枯燥的培訓形式無法激發輔導員的學習興趣。
在機制保障上,融合“長效性”待健全。部分高校未建立與師德師風建設的剛性關聯,未將教育家精神等核心內涵轉化為輔導員年度考核、評優的核心維度,側重“事務完成量”(如學生活動參與率、數據上報及時性),對“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師德成效”(如學生思想成長、價值觀塑造)缺乏量化與質性評估,難以評估融合效果。資源投入“重教學、輕思政”,在師資培訓、經費支持、平臺建設等方面,優先保障教學科研隊伍,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的資源投入明顯不足,如缺乏專門的師德師風建設研究項目、培訓基地等。未建立支撐教育家精神長效融入的保障體系,激勵機制缺失,未將輔導員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表現與職稱評定、榮譽評選、績效獎勵等掛鉤,踐行教育家精神、師德高尚的輔導員難以獲得職業回報,導致融合工作“形式化”“短期化”。
社會環境與多元文化沖擊,導致融合“定力感”不足。多元社會思潮沖擊下“價值失焦”,部分輔導員受“教育工具化”認知影響,將工作重心偏向事務管理,缺乏“以生為本的育人”意識,在開展主題教育、學風建設等活動時,不愿投入充足的精力深化內涵、創新形式,動搖了教育理想信念,難以堅守高尚師德。社會對輔導員職業的“行政化”認知偏差,導致其職業認同感低,缺乏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內生動力,在社會大眾認知中,普遍忽視輔導員“教師”身份的育人屬性,如部分家長將輔導員視為“學生管理員”,僅在學生出現紀律問題時才主動溝通,對輔導員開展的思想引領活動重視不夠。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滲透,學生通過短視頻、社交平臺接觸多元信息,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潮傳播迅速,但部分輔導員缺乏“數字化思政”能力,既難以用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思想引導,也無法及時應對網絡輿情,導致師德實踐在“數字化戰場”上難以發揮價值引領作用。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的路徑探索
面對教育家精神融入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中的現實挑戰,需立足育人本質,從角色重塑、培訓重構、機制完善、營造環境維度構建系統推進體系,推動教育家精神轉化為思政育人實踐。
完善角色定位,筑牢育人根基。教育家精神六大維度邏輯閉環、內在統一,高校輔導員要主動踐行,既將其核心要義“內化于心”,又“外化于行”。以六大內涵為標尺: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與國家戰略同頻;陶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學生道德標桿;涵養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精準制定個性化方案;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提升能力、探索新法;勤修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關愛學生身心健康;樹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傳播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與責任感,傳遞時代正能量。要壓實師德師風底線,結合輔導員“價值引領、學生管理、危機處理、困難幫扶”等核心職責,建立輔導員師德師風“負面清單”,對師德師風失范行為“零容忍”,對違反師德師風行為嚴肅查處,注重“懲戒+警示”雙重發力,建立師德師風失范行為案例庫,經常性地開展“以案釋紀” 警示教育,給輔導員隊伍營造知敬畏、守底線、風清氣正的良好育人氛圍。
優化培養培訓,提升育人素養。加強院校合作,聯合共建輔導員培養基地,定向輸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等專業背景的優質人才。推動實踐與科研融合,鼓勵輔導員圍繞“00后學生思想動態”“學業與就業困難學生幫扶”“校園危機應對”等主題開展研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育人實踐方案,提升思想政治專業育人能力。同時,安排輔導員參加崗前培訓、在職輪訓,將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輔導員培養體系。開設“教育家精神與師德建設”專題課,通過精心挑選成功典型,深度解析其精神內核。設置情景模擬環節,如學生突發心理危機、師生矛盾調解等場景,讓輔導員將思想政治理論付諸于管理育人的實踐。構建知識學習、情感熏陶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師德師風培育體系,借助理論課程闡述內涵,通過參觀教育名家紀念館等實地活動浸潤情感。此外,成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推行“導師制”,邀請思政專家或資深優秀輔導員擔任導師,通過定期交流、協同工作等形式,對年輕輔導員傳幫帶,以老帶新,推動雙方進一步理解踐行。
健全管理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將教育家精神六大維度細化為師德師風考核指標,納入輔導員年度考核。建立“多方參與、過程導向”的師德師風考評機制,如考評主體涵蓋學校黨委學工部、院系領導、同事互評、家長反饋,突出“學生評價”的核心地位,通過“學生滿意度調查+日常行為反饋”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年終一次考”的片面性。同時,優化“基礎薪酬+績效獎勵+育人補貼”的薪酬結構,將“經常性加班、心理危機干預、特殊學生幫扶”等額外育人工作量量化納入績效。打破“重行政、輕專業”的晉升壁壘,細化“行政職務晉升+專業技術職稱評聘”雙通道實施細則,如在職稱評審中明確“思想政治類項目研究、育人案例成果、學生思想轉化成效”等師德師風與育人實績的核心權重,避免“唯論文、唯科研”傾向,讓輔導員的育人付出“有據可依、有徑可升”。此外,設立“教育家精神踐行標兵”等榮譽,對表現突出者給予晉升、評優傾斜,激發融入動力。
營造良好環境,凝聚政府、社會支持合力。政府牽頭整合社會資源,搭建“高校—社會”協同平臺,為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提供堅實保障。加大教育專項資金投入力度,重點向輔導員隊伍建設傾斜:用于改善輔導員辦公硬件條件,配備智慧辦公設備與談心談話專用空間;配齊專業心理測評系統、危機干預工具包等育人輔助設施;聯合企業、社區、紅色教育基地共建思政育人實踐平臺,為輔導員開展主題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場地與資源支持。出臺“高校輔導員職業權益保障指導意見”,以剛性條款明確輔導員的崗位職責邊界,厘清“必須履職”與“協同配合”的工作范疇,杜絕“無限責任”攤派;制定統一的加班補助、值班津貼標準,建立職業傷害保險與心理疏導關愛機制,緩解高強度工作帶來的職業倦怠。同時,將輔導員師德師風建設成效納入高校辦學質量評估核心指標,細化評估標準與考核流程,通過定期督查、動態反饋等方式,督促高校切實履行主體責任,確保資源投入與政策落實落地。社會各界則需主動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通過媒體宣傳優秀輔導員的育人故事等,讓輔導員的職業價值被看見、被尊重,進而凝聚起“全社會關注教育、支持輔導員工作”的共識。
[本文為202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4A28)、2024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編號:24A04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尹麗艷,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湖南工業大學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
(原載2025年第19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