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如何形成教師集體成長的態勢是海南省海口市教師隊伍建設要突破的難點。從2013年起,海口市逐漸走出一條“以課程為載體,以塔式為結構,以成長為傳輸力”的結構化成長模型。結構化成長模型從以往斷裂的、無邏輯的淺層次成長走向可持續的深層次成長;從行政指令被動成長轉化為自我驅動的主動成長,激活教師成長動力。
工作坊是教師隊伍建設的載體。盤活每個工作坊的生命力,可以最大化釋放教師成長動力。海口市的127個中小學(幼兒園)骨干教師工作坊,將海口市1826名特級教師、省級學科帶頭人、省級骨干教師和市級骨干教師全部融合在“六級塔式結構”前五級里。“六級塔式結構”的第一層由特級教師領銜;第二層由省級骨干擔任正、副坊主;第三層由省市骨干教師擔任學科指導教師;第四層由若干優秀市級骨干教師組成工作坊骨干;第五層由市級骨干教師組成;第六層則是市級骨干教師的徒弟。“六級塔式結構”層層相扣、上下傳輸,打破校際壁壘、區域壁壘、師資壁壘,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異質性的文化交流成長平臺。
課程是結構化教師隊伍成長的根本。從研究教師成長狀態出發,在形成結構化隊伍后,最為重要的是為結構化隊伍設置可持續發展的結構化課程。海口市對結構化隊伍進行了“3+3+N”課程設計。第一個“3”即三級成長課程,分別為基礎性成長課程、指導性成長課程、區域聯盟成長課程。第二個“3”則是每一層級成長課程又分為三級子成長課程體系。每一級課程標準設置為“N”個成長維度。經過結構化課程循序漸進的推進,讓每一位結構化隊伍中的教師“看見”別人的成長路徑,進而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路徑。
此外,結構化基因滲透在教師日常的課堂教學、校本課程和校本培訓中,通過“成長力傳輸帶”“區域集群式管理”“特級教師大講堂”等平臺,實現教師工作坊、教師個人乃至學校的有機整合、有效銜接。
為了搭建結構化平臺,更好助推教師隊伍成長,在海口市各級各類研訓項目的策劃中,重點突出項目設計的團隊性、區域性和成長指導性。
突出項目的團隊設計。通過活動項目的團體設計,加強對項目中個人成長起點、成長規律的研究,以形成團隊成長文化。針對團隊中教師成長發現的問題、狀態,加強專家規劃指導。在團隊中突出個人在活動主持、項目策劃等方面的自主發展意識。
突出項目的區域設計。海口市區域化集群式基地項目,通過活動項目的區域設計,引領各名師工作坊加強對隊伍結構優勢的研究和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進而調動一切可以促進成長的資源。海口市依托 69 所中小學(幼兒園)區域化集群式基地,在深入挖掘本校的優質研訓資源基礎上,融合其他兄弟學校的優勢,充分調動學校優秀骨干教師的力量,構建全方位、全學科的培訓課程體系。每月5日、15日,海口市都會將各基地研發的通識課程和學科實踐課程及時上傳網絡,讓教師根據個人需要進行選擇性學習,在緩解工學矛盾的同時,讓深層次學習隨時依據個人需要而開展。
突出項目的成長設計。教會別人學習是最深層次的學習。海口市骨干教師工作坊在結構化教師隊伍基礎上,建立結構化指導層級。每個成員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定期梳理并在相應的平臺進行展示。為滿足優秀骨干教師更高層次的成長需求,海口市開設“特級教師大講堂”等平臺,助力教師更好成長。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在為工作坊設計項目時,按照“成長分析——規劃發展——主持策劃——梳理提升”的模式,為教師成長“把關”。
(作者系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訓院院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12日第1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