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德為本,誠敬致用。為響應中央關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號召,培育一大批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教師,北京市海淀區于2014年成立了敬德書院,旨在開展師道培養,豐盈教師的文化底蘊,提高立德樹人的職業能力。書院繼承中國古代書院尊師養士、作育英才的優良傳統,組織開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學術研究、師資培訓和文化傳播工作,全力弘揚傳統師道、培養高尚師德、熔鑄忠誠師魂。
傳承師道,讀古今文章
傳承師道,傳道在先。書院傳道,傳的是大學之道,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書院傳道,傳的是文化之道,是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書院傳道,傳的是尊師之道,因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作為秉承傳統書院精神建立的現代教育書院,敬德書院以至誠傳師道,主要服務海淀教育系統,服務于干部教師的品德修為與人格養成。書院課程設置注重思辨和創新;注重教學方式,注重討論切磋,質疑問難;注重講明義理并躬行實踐;學術氛圍注重兼收并蓄,百家爭鳴。
為傳承師道,敬德書院積極貫徹國家教育部門關于深入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要求,以學術、研修、讀經、會講和游學等五種課程類型,多途徑、多方式組織開展干部教師傳統文化培訓工作,不斷加強和提升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引導教師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師道尊嚴的內涵,倡導“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引導教師努力將中華優秀文化思想內涵融入教育教學之中。
敬德書院繼承了我國古代書院的講學傳統,“延高士以主講席,徠學者為示周行”。5年來,書院邀請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知名教授擔任導讀專家,先后開設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為主體的傳統經典講讀課程,連續3輪共9期的經典研讀課程,回歸原典、深耕細讀,形成了“自主初讀、學者導讀、深入復讀、自注品讀和常行踐履的經典讀書法,跟孔孟學做人、學師道,明理至善、修齊治平,有效提升廣大教師對原典的學習熱情,加深了教師對文化的感情,培養了一批具有君子人格的優秀教師。
書院建院初始就創辦了中華·敬德讀書會,開展經典研讀活動102次,總計408學時,有400余名教師參與讀經,最終形成了9本研讀文集,總字數230萬字,并同步制作音頻課程近5000分鐘。書院將自修、研修、導修、講修融于課程,積極與國內高校、研究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合作,開展傳統文化培訓,拓寬和豐富師道傳承的渠道與方式。
敬德書院每年春秋兩季,在孔子和孟子誕辰日開壇論道,匯聚百家。春秋論壇包括主旨演講、專題論辯等模塊,通過傳儒學、論教育、講師道、敘情懷、議嚴師、品詞賦,來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目前敬德書院已舉辦10次春秋季論壇互動,內容涉及儒家文化與家庭教育、儒家文化與家風家訓、傳統儒學與當代教育、師道尊嚴與教師發展、古典詩詞與家國情懷、儒家文化與教師幸福、傳統師德與新時代教育等主題,形成了主旨鮮明、彼此融合、相互銜接、層層遞進的會講風格,在弘揚師道的同時,弘揚民族精神、傳播中國智慧,設立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獎”的評選活動,旨在表彰踐行傳統師道,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方面作出突出貢獻、取得突出成效的優秀教師,更大程度地發揮書院的社會教育功能。
書院為傳承師道,正如榮譽院長樓宇烈所勉:“集天地正氣砥礪涵養尊德性,讀古今文章琢磨切磋道問學。”
涵養師德,集天地正氣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德者,師之本也。書院為培育師德,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綱,因需設課,開設20余門學術課程,引領教師開展專題學習。學術課程主要致力于夯實教師的傳統文化基礎,提高傳統文化專題教育與教學水平。幾乎每一門學術課程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詳細的教學內容和嚴謹的計劃安排,是書院重點建設的培德課程。自2014年以來,書院圍繞禮樂文明、儒家思想、詩詞文化、書畫藝術、非遺教育、文史著作研讀等專題開展了300余次教學活動,共計1200余個學時,培訓教師2000余名。課程形成30多本結業文集,文字總量590余萬字。教師們通過學術課程的系統培訓,豐厚了文化底蘊,提升了人格修養,并進一步堅定了果行育德的使命感。
會講是我國傳統書院很重要的活動方式之一,岳麓書院歷史上有著名的“朱張會講”。敬德書院建院初期就與《中國教師報》、中國教師雜志社合作,共同創立了“中國教師·敬德會講”,蘊善水之德,育靈惠之師,培育教師君子人格。敬德會講已經舉辦13期。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哲學家樓宇烈先生都多次來書院參加會講。會講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重點熱點問題,分別就“仁愛之師與師德建設”“鄉村教師與鄉土文明”“傳統文化與教師德行”“知行合一與教師德性”“知行合一與研學旅行”“君子之德與教師引領”等話題舉辦會講,邀請國內外深具情懷、理實融通、見識卓越的各界專家,縱論教育發展。論道、論學、論政策,融集賢士君子睿見;通達、通言、通變革,洞悉教育發展機蘊。會講吸引了來自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800余位教育專業人士參與交流討論。會講的成功舉辦在學術界特別是基礎教育界產生了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使書院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影響力迅速提升。
書院廣邀專家,充分利用自身作為研究基地的優勢,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學理支撐。書院力求通過學術研究服務學校、服務教師、服務課程改革,最終讓廣大的海淀師生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受益者。為了提高書院的學術研究能力,敬德書院廣納學者專家及中小學教師成立課題組,深入開展傳統文化進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政策措施研究,積極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以禮樂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誦讀為核心開展課程實踐探索;積極開展傳統文化師資培訓,探索有效的培訓方式與課程體系;聚焦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問題,梳理思路,分享經驗。以課題項目研究為文化引領,立足塑魂立根,表達“中國人獨有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教師對文化的熱愛,培養教師的職業興趣和“慎獨”能力,在提升綜合素養的基礎上涵養師德。
再塑師魂,養人心歸仁
敬德書院有對聯曰:“讀書對圣賢求世道還古,立志在天地養人心歸仁。”展示書院塑師魂、養仁德的價值追求,承襲傳統教育文脈,賦予新的時代精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為了積累書院教育教學成果,建院初期,敬德書院就創立《敬德書院學刊》,分春夏秋冬四季學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師德師魂為時代使命,為廣大專家學者、學員教師搭建了一個學術交流與合作創新的平臺,提供一方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與切磋教藝的園地。《敬德書院學刊》每期圍繞當季重要專題講座設計內容,收錄專家學者及學員的優秀文章及作品,文圖齊舉,辭雅意豐,努力做到讓讀者賞心悅目,宣傳海淀傳統文化教育及師德建設成果。《敬德書院學刊》作為書院大型活動與對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以其無聲,勝其有聲,傳道、授業、解惑,給很多來書院研修的老師提供了學習的參考、標準的對照。對應新的資訊、更有力的活動、更熱門的教育話題,學刊力求為海淀教師們提供更新鮮有營養的精神食糧,讓全區教師及時掌握書院新動態與學術發展,成為書院塑造師魂的重要推動力量。
書院積極跟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成果,積極收集整理和編制系列參考資料和學術文集。書院建立在鷲峰半山腰,屬于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書院成立伊始便高度重視自身歷史文化的挖掘、積淀和整理,編寫刊印了《敬德書院人文手冊》。經過數次改版、重印,2018版人文手冊內容豐富,數據翔實,設計美觀,收入圖片166幅,文字6萬余,成為介紹敬德書院環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立根塑魂、發揮書院環境育人功能的重要幫手,為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學術研究和教師師德培養、師魂塑造提供了必要的文獻參考。
眾所周知,教師是教育的關鍵人物,決定了教育的品質。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認知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院5年,敬德書院始終把師道傳承、師德建設、師魂塑造放在首位。全院累計完成60余項課程,總計3000余課時,舉辦活動600余次,使參與課程的教師達到了30000余人次。此外,書院還接待全國其他省、市、區的游學同行數以千計。
一年又一年,敬德書院深耕厚植,以“秉承中華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學之道,肩負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為辦院宗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師道,育師德,鑄師魂,成為廣大教師在職培訓與自我提升的成長基地、研究基地和修行基地。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25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