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國家同向而行
回首70年,我國的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堪稱一對耀眼的“雙子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通過黨帶領人民艱苦奮斗和積極探索,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70年來,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攜手同行,不僅顯著提高了我國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對世界教育和經濟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做出了無愧于時代的重大貢獻。
我國經濟和教育發展實現“雙奇跡”
1949年新中國剛誕生時,我國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人均GDP不足100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當時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普遍較為低下,滿足不了社會主義建設對優質勞動力,尤其是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
成人識字率反映出一個國家整體教育發展水平和勞動力的基本素質。1949年,我國文盲人數占比超過80%。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積極開展掃盲運動,1952年成立了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經過多年努力,文盲人數大幅減少,同時我國成人識字率得到顯著提高。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人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顯著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3年提高到1990年的6.43年,2000年進一步提高到7.85年,2018年達到了9.6年。
事實證明,教育事業的發展滿足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在世界各國面前展現出了“中國奇跡”。在經濟總量上,我國更是在2010年迎來“超越點”: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我國逐漸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中經濟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數十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教育事業的有力支撐。自1949年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進步,各級教育的入學機會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政策得到很好落實,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也逐年提高。
2003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年,該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的發展階段。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更是上升至22.4%。2014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超越點”,這一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達到41.3%,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2019年是非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計將超過50%,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普及化的新階段。
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和教育史上的奇跡。
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
從宏觀層面看,各國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和生產技術,而經濟發展又為教育經費投入提供保障條件。
我們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和人均GDP分別作為相應的代理變量,進行簡單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越高的國家和地區,其人均GDP水平也越高。1978年和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對人均GDP的解釋力分別為72.0%和4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人均GDP之間的統計關系符合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是教育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他們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所謂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資本,即對勞動者進行教育或培訓等支出以及勞動者在接受教育時的機會成本等的總和,表現為蘊含于人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
人力資本理論一經提出,便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認可。這些國家紛紛增加對教育的經費投入,擴大各級教育的入學機會,提高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我國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收益率進行的實證研究顯示,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鎮教育收益率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末不足5%的水平上升至21世紀初超過10%的水平。我國還表現出教育層次越高教育收益率也越高的特點,與我國社會對高學歷的熱切需求相吻合。
教育的功能還不止于此。它通過提高個人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收入,通過提高流動能力從而促進城鎮化,并進而提升個人的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1960年,我國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僅為43.7歲,1969年上升為57.6歲,1979年上升為66.4歲,1989年上升為69.2歲,1999年上升為71.5歲,2009年上升為75.0歲,2017年上升為76.4歲。我國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于1970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高出世界平均值4.2歲。
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機制不斷創新
回顧歷史,從人力資源結構的變化趨勢看,我們可以把人力資源的變化分為三個時代。人力資源1.0時代的特點是“人多力量大”,勞動力的差異性小。到了人力資源2.0時代,其特點是“知識改變命運”,人力資本的差異性凸顯,主要體現在受教育水平上。人力資源3.0時代的特點是“少數決定多數”,人力資本的差異性變大,變得更加復雜,同樣受教育年限的人組內差異變大。少數創新、創業、創造能力強的人對科技和經濟發展的貢獻更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我國經濟發展主要處在工業化階段,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教育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于2012年轉變為最大,2018年比重達到52.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7%。要素投入的驅動力減弱,創新驅動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之下,我國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機制正在不斷創新和改進,以更好應對經濟全球化、互聯網時代、知識和創新經濟等世界發展趨勢的挑戰。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08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