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在工作中常常因“摸”不著門路苦惱。很多時候,由于行動慣性,往往費了很大勁,還是摸不著“北”。北,是什么?是方向,是角度。學校的管和理,同樣需要我們拋棄單一的處事做法,思慮的角度絕對不能固化。“出發”之前,選好角度,就會發現很多平時忽視的“風景”,就會少一些南轅北轍的郁悶與苦楚。
不久前,有一名專家來校指導,在教工餐廳就餐時,剛坐下就說了一句:“你們餐廳也太‘素樸’。”我順著他的視角看過去,確實如此,七字形墻體上白花花的一片,再加上銀白色的鋁合金吊頂,冰涼冰涼的,這個視角下的三維空間是少了許多色彩。為什么之前我卻看不到?究其原因是“座位依賴”,習慣了原有的座位與朝向,原視角下的餐廳墻體圖文并茂。“角度就是門路”“有門路就有出路”,這是我得到的命題。在平日的校園管理工作中,我們往往患有“自閉癥”,習慣性遮蔽某些角度,很難體會到“換位思考”原來就是出路。
辦教育,就要多多從學生的角度思量。比如教與學,如果我們從教的角度轉而考慮了學的角度,就是另外一番風景。風靡于新世紀交替時期的“杜郎口經驗”“洋思經驗”,無不體現先學后教的理念。STEAM課程、翻轉課堂、項目化學習、學習活動設計……從課程到小小的教學環節設計,無不體現出學習的磁場效應。從小小的教學目標設計出發,把句式的主語由原先的教師變為學生,備課的思考與策略不一樣,較之舊有的教案,也已勝出一籌。
又比如德育活動,以往的六一兒童節仿佛是“大合唱比賽”,你方唱罷我方唱,學生更多感受到的是比賽的緊張。后來有了文藝演出,小朋友們不緊張了。我們再次思考,能不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動起來?于是,游園活動出場。從落單的人到“雙胞胎節”,讓每個孩子提前尋找伙伴,商量打扮,一起相約進校,一起游園娛樂,一起領獎回家。如何滿足孩子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伙伴節”應運而生,這是“雙胞胎節”的升級版。學生會根據虛擬世界里的一個組合,去策劃現實版的攜手。如唐僧師徒組合、七仙女組合、小矮人組合、多蘿西組合等。教師千變萬化,正是創新角度在不斷改變。隨著兒童視角的不斷放大,教育門路不斷拓寬。
學校管理因人的因素存在,更需要時時轉換角度。管理,管和理出場順序的不同,也會帶來不一樣的觀感和視角。“管”,效益來得直接;“理”,效益來得持久。先管后理,有時會在施行過程中打結,遇到難題。管,更多地在執行制度,按程序辦事,工作管道不夠通暢,工作落地不夠圓滑,此時就會招來教師的不理解,產生抵觸情緒。理,則不同,除了整理、梳理、調理、治理,還有一種是理解。在理的基礎上,再反過來看管,學校的管理做法,能更好地得到教師的支持。管,其站位是管理者;理,其站位是支持者。變“先管后理”為“先理后管”,是角度的轉換,是門路的通達。
多為你共事的人、或你服務的人、或服務你的人換位思考。多一個角度,也許就是一條柳暗花明之路,也許就為教育增添了一種新的可能。
(作者系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10月23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