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銘:
教真知,育真人;求真知,做真人。
小檔案:
夏強,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四中學校長,河北省首屆中小學骨干校長,石家莊市中小學十大知名校長、首屆名校長工作室領銜校長。正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特級教師,河北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上世紀80年代到新疆支教,被中宣部、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八十年代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
從激揚的弱冠之年到穩健的知天命之歲,從奔赴祖國西北最邊陲小鎮支教到成長為省會兩所知名學校校長,近40年間,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四中學(下文簡稱“四十四中”)現任校長夏強把美好的青春歲月全部獻給了基礎教育事業;這些年來,他也在行走與探索中收獲到了人生的充盈與幸福。步入四十四中大門,迎面矗立的花崗巖石鐫刻著八個大字:“責任、榮譽、感恩、包容。”這八個字,充分凝聚了這所年輕的中學堅守的管理智慧和教育情懷。如今,夏強依然不忘初心,踏實前行,依然保持著甘為教育奉獻一生的赤子之心,依然不停追問著教育的本真,依然努力追逐著自己的教育夢想。
天山腳下的“兒子娃娃”
1981年8月,剛滿19歲的夏強,從河北師范大學師專班畢業后,帶著未脫稚氣和滿腔熱忱,跨入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下文簡稱“四十中”)大門,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夏強還清楚記得上班第一天父親對他講的一番話:“要聽黨組織的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工作,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1983年初春,聽聞市教委有支邊任務,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心頭一熱。他主動找到招待所,聽新疆同志講述了當地教育落后和困難后,夏強那顆年輕的心被深深觸動了。
“聽從黨的召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夏強毅然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抉擇。“好兒女應該到大風大浪中錘煉成長。”已88歲高齡,遠在千里之外的外婆專程趕來鼓勵他。
從石家莊火車站踏上西去的綠皮列車,晃蕩三天三夜行至烏魯木齊,再轉乘汽車顛簸四整天,抵達目的地——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這個祖國最西北縣的縣城。夏強被安排到烏什縣回漢中學教書。
在回漢中學,夏強同時擔任高中文科、理科兩個班的班主任,還教著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化學課。兩個春節都和學生在一起,他把自己真正融入了這個集體。學生基礎差,幾個假期他都給學生補課。春節,當地教師都放假回家。他爬上九女峰,迎著刺骨寒風,眺望著向東綿延的天山,熱淚滾滾而出,“我也想家啊!”
每到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夏強會主動到民族朋友和民族學生家拜訪。他還和當地一個年齡相近的小伙子成了好友,一起鍛煉身體,互相學習語言。很快,夏強買東西、進行家訪都不用別人翻譯,不但能說維語,還能用維文寫信了。
“這個從太行山來的巴郎子,就是我們天山腳下的‘兒子娃娃’!”說起夏強,縣里清真寺的老阿訇親切地這樣說。
為提高教學質量,夏強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特別注意化學實驗演示和學生實際操作。“聽到的,我會忘記;看到的,我會想起;做過的,我會理解。”這是他那段時間悟出的一個教育規律。他教的那屆學生在高考中化學成績平均提高近30分。
除了教學工作外,夏強還和另一名教師組織成立縣田徑隊并任領隊。1984年全地區田徑比賽中,榮獲團體第三名,創造了烏什縣在阿克蘇地區比賽歷史最好成績。1983年底,他組織成立學校第一支女子足球隊,當年就在縣聯賽中取得亞軍。
1985年3月,夏強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稱號,還被中宣部、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八十年代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
但最令夏強難忘的,還是1985年4月17日站在鮮紅黨旗下的莊嚴宣誓。“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歷練,也是自己教育生涯的一個重要節點。我下定決心要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
薄弱校蝶變的推動者
在夏強看來,衡量一個好校長的重要標準之一,是看是否形成基于社會發展需求的教育理念并有效推行。
完成支邊任務后,夏強回到四十中,繼續從班主任、任課老師做起。四十中是眾多家長和孩子熱切向往的“精英”學校,2002年7月,他接任校長。
“那么,教育的本源何在?目的何在?學校教育的使命又是什么?當今教育,每個孩子上大學,是不是有所謂體面工作才叫成功?培養學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是基礎,‘成才’是目標。”一連串的追問與思考,讓夏強頭腦中逐漸形成了清晰認識。
2007年11月,市教育局計劃讓夏強調任四十四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學校位于省會東南隅的城鄉接合部,生源大都來自市郊和市區外20多個村莊,或是進城務工子女。夏強又一次做出人生重要抉擇: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開啟一段新的教育旅程。就在這里,夏強明確提出并推行了“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的教育理念。
“初中三年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優秀品質、健全人格。我們教孩子三年,就要為孩子想三十年。” 這是夏強經常在大會小會上跟老師們強調的話。初一“律行成習”,重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初二“化習為德”,重在培養優秀道德品質;初三“修德養和”,重在形成完美健全人格。
隨父母從山西一個偏僻山村來到石家莊的張雅慧,在校三年間,變得知書達理、樂于助人。“說實話,如果不是四十四中,我的小孩恐怕還是一個沒有自信的農村丫頭。”張雅慧母親充滿感激地說。
四十四中不僅注重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還注重給學生創造一片自由發展的天空。文化科技節、河北梆子合唱節、體育節、集體舞比賽、國慶文藝匯演等幾十項活動讓學生們樂在其中;陽光體育活動,每名學生除了跳繩、踢毽子和集體舞之外,還要學會吹奏口琴、跳騎馬舞。從2013級學生開始,學校又創造性地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融入到課間操中。
時逸之、蘇文研從暑假開始,利用三個月時間走訪、調查,寫出了倡議低碳生活的調查報告,在河北省科技創新大賽中斬獲一等獎。大批“原本普通”的學生在各項活動中脫穎而出。
在夏強的科學籌劃與積極努力下,四十四中實現了由新建校、合并校、薄弱校成為優質均衡發展典范的華麗轉身。
遼闊教田里的追夢人
“每當我走進華東師范大學那古樸和寧靜的校園,走入麗娃河畔的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大樓,心中總有一種溫暖和親切的感覺,那是一種回家的味道。”除了自己一以貫之的教育實踐探索,夏強對有幸參加了三期全國中學校長研修班感念頗深。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代蕊華教授說,校長要有教育家的情懷與追求;該中心原主任陳玉琨教授說,讓學校做得更好,就是要讓學校更有朝氣,讓教學更添智慧,讓師生更講道德,學校更具美感,讓教育更富創造性,讓員工更加和諧;該中心張俊華教授讓人了解到了國際教育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他們的理念沖擊著夏強的心扉。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一直躬身實踐,同時又囿于實踐,辦學實踐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梳理,急需沉淀與提煉。”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夏強逐漸明確了自己的教育主張:“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把培養較高目標的“成才”與培養基礎目標的“成人”有機結合。
十余年來,四十四中與全國多所名校建立了友好關系,有計劃地選拔骨干教師到各地名校參觀學習,多角度、多方位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經驗。
其間,夏強帶領本校老師曾北上東北平原,南下長江、珠江三角洲,西跨太行山脈,東進齊魯大地,翻越巴山蜀水,就是為了取到“真經”、學到“真功夫”。
2015年,夏強校長個人專著《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提升學生生命品質的學校教育實踐》由華東師大出版社正式發行。2002年以來,他主持5個省級課題4次獲得教學成果獎,其中“城鄉結合部初中階段學生成‘人’教育模式的實踐與研究”榮獲一等獎。
做好自己還要影響帶動周邊,由一棵大樹發展成一片森林。2019年4月,夏強被石家莊市教育局評為首批名校長工作室領銜校長。夏強培養的學員中,三十余人成長為校級干部,眾多優秀教師成為當地教育教學骨干中堅。
教田遼闊,星空璀璨。“我的教育夢想就是‘教師進步、學生成人、校園美麗、學校發展’,實現或者實現一大部分,我就滿足了。教育是認識人、培養人的偉大事業,是慢的藝術,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用無聲的愛去守望;教育又是美的享受,在心靈守望中靜聽著花開的聲音。”夏強如是說。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