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有了新藍圖。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小學思政教育一線的“老兵”,我經歷了教材的變化與更新,即從《思想品德課》到《品德與生活(社會)》再到《道德與法治》;參與了課堂學習方式的實踐與改革,即從灌輸式到啟發式再到活動式;實施了三輪課題研究,即從資源整合到學習方式變革再到關鍵能力培養。也正因深耕良久,所以對中小學思政教育現狀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當前中小學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有:專業師資匱乏、新教材缺少系統培訓、部分學校課程計劃不落實,甚至有擠占挪用現象。對此,學校需對癥下藥,加強中小學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隊伍怎么建——
加強人才儲備,提升專業水準
教師隊伍水平是影響思政課質量的最關鍵因素。目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不容樂觀:專職教師缺乏,兼職教師普遍沒有進行過系統培訓,大多數是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師兼職,時常會有充課時的任務觀念,鮮少有專門的研究。在語文、數學等學科學業壓力大的情況下,還存在著擠占課時、挪作他用的現象。
針對這一現象,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配齊配強專、兼職教師。專職教師盡量做到一所學校至少一名;兼職教師要相對穩定,同時加強專職化培訓,突出培訓的序列化、有效性。二是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引領培養作用,讓一批骨干教師先“冒出來”,讓名師工作室在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三是積極發揮政策導向功能。《意見》已經明確了思政課教師發展的若干利好政策,要鼓勵優秀教師來教思政課,“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有愛國情懷的人講愛國”。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的“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應是選拔思政課教師的標準。要鼓勵黨組織負責人親自上思政課,或者經常去聽思政課,關心思政課開設情況。
教材怎么教——
加強教材研究,提升培訓力度
2019年秋季學期,全國中小學統一使用新的部編版教材,《道德與法治》也正式成為中小學思政課的重要指南。但對思政課教師而言,教材解讀是一大難題。
相比于原來使用多年的蘇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而言,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存在幾大特點:一是注重教材的啟蒙性、教材內容的基礎性、教材風格的童趣性;二是要彰顯“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小學生基本文明素質的核心”的意義;三是教材呈現豐富的“原材料”,使兒童通過具體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踐行道德;四是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有效落實法治教育。尤其是六年級的“法治”專冊教學難度最大:內容新、概念多、容量大,離學生生活較遠。
因此,中小學思政教育的當務之急是組織教師培訓,盡快保證專、兼職教師上崗能力。一是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可以分冊進行,請先行參加過培訓的骨干教師進行再培訓。例如,可以組織“法治”專冊教材或思政課相關主題培訓,通過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對專、兼職思政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二是提高培訓的生動度。譬如以生動的課例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引發討論共鳴。三是強化培訓的常態化。教師對教材研究最主要靠的是日常的鉆研、同伴的合作,因此,讓思政課集體備課做到“定時、定人、定主題”是最有效的培訓。
價值怎么顯——
加強價值引領,提升國家認同
思政課是具有鮮明取向的課程,即立德樹人。以往,人們對思政課的評價是假大空、可有可無;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一講到底的灌輸式;在評價考核中則以死記硬背概念為主,不注重實踐的運用、價值的引領。如今,思政課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主陣地,承載著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重要任務,關乎青少年的價值觀確立。因此,作為一門國家課程,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必須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學,在“彰顯國家認同”上下功夫。
一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思政課應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消化、踐行的主陣地。每一名思政課教師要熟記、深悟并結合教學案例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真正認同、認真踐行。二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愛國主義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廣大思政課教師要善于梳理教材中關于“愛國”主題的教學內容,要提煉適切的教學方法,要變灌輸式為互動式、體驗式、啟發式,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愛國愛家。三要強化“法治”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的“法治”教學定位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思政教育也是大眾化的、普及性的法治教育。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教育局局長、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7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