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兩名學生在調查研究后,切實體會到了非遺傳承的痛點、難點,于是化身主播在短視頻中介紹自己團隊與非遺大師合作設計的“竹夢令”系列竹編包。不少網友刷屏留言:“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帶貨多多益善。”
長期以來,非遺的傳播與傳承是困擾非遺傳承人與文化工作者的難題。而短視頻平臺作為當前最流行的傳播媒介,為非遺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2022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獲贊總數為94億。非遺創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場,獲得非遺打賞的主播人數同比增長427%,打賞金額同比增長533%。許多非遺創作者在短視頻平臺上找到了新舞臺。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到非遺的文化魅力在短視頻平臺上得到了充分釋放,而短視頻平臺賦能非遺,也激發了創作者的創作活力。
非遺生發于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產與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積淀之中,從來不是曲高和寡,在當下更不應偏安一隅。移動互聯時代,平臺化媒體所具有的鏈接屬性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技術環境。無論身處何地,非遺傳承人通過手機直播就可以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傳播非遺文化。在短視頻平臺的點贊、打賞規則下,非遺內容的創作者受到激勵,在內容生產與藝術呈現方式上不斷創新。這客觀上增加了非遺內容的創作活力,并逐漸催生出更加適應當前傳播環境的非遺文化形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關鍵在于獲得穩定且具有一定數量規模的傳承群體。平臺化媒體的屬性之一是鼓勵用戶參與內容生產。非遺內容在以年輕用戶為主的短視頻平臺上傳播,意味著年輕人可以更廣泛地接觸到非遺甚至成為傳播者、創作者。同時,年輕群體的思維活力也為非遺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不難發現,年輕群體在短視頻平臺中創作的非遺內容更容易為年輕人所接受、喜愛。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被非遺創作所吸引。他們或為非遺點贊,成為其粉絲,或參與其中,成為非遺傳承的接力者。非遺在短視頻平臺上對年輕人的吸引,一方面體現了這一文化形態仍然具有長盛不衰的魅力;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新興的傳播手段使年輕群體參與到非遺傳承中,為打破非遺傳承的難點、痛點找到了破局之道。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6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