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大家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從全球科技發展的歷史和規律來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是基石;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研究是“源動力”“元實力”。高校服務現代化國家建設,就要把基礎研究做到世界頂尖、服務支撐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就要對標世界頂尖水平厚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在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新征程上打頭陣、當尖兵。
一、把建設世界一流人才隊伍放在最核心位置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學校實施“大人才戰略”,統籌推進人才引育、使用和人才培養工作。
一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學校用好國際學術人脈和教育交流管道,做好人才開放工作,彰顯海納百川、海聚英才的特色優勢,近3年引進高層次人才670多人。今年起,學校將實施“研究生暑期學校計劃”,聘請國際頂尖學者,選拔全球優秀青年,提供超常規、高質量課程學習,建設國際學術共同體。
二是覓優秀人才而育之。學校實施“卓越2025”戰略人才培育計劃,設置卓著頂尖、卓越領軍、卓識杰出、卓學優秀4個層次,構建全周期、個性化人才培育體系。在基礎研究領域,每年評選一批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杰出領軍人才及青年人才,支持杰出領軍人才“一人一策”勇闖“無人區”,支持青年人才專注自由探索、提出重要科學問題、開拓學科前沿。近兩年來,學校累計投入經費1.16億元,支持基礎研究領域青年人才85人。
三是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學校努力把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規律,探索超常規、長鏈條的未來頂尖人才培養模式,對有潛質的學生早發現早培育,把上海基礎教育優勢充分轉化為拔尖創新人才動能。深化本科“2+X”個性化培養體系,高質量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強基計劃”,構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創設“優生優師優培”的“卓博計劃”,提升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能力。
四是深化人才發展改革。學校改革評價指揮棒,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推行以綜合準入標準為基礎的“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優化分類評價標準,更好發揮同行評價、市場評價作用,實現從“量化導向”向“質量導向”的轉變。完善“預聘—長聘”制度,將職稱晉升與準聘期青年教師選留脫鉤,實現從“非升即走”向“績優則留”的轉變。為科研人員松綁,健全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建立非共識項目評價機制、科研人員專心保障機制。
二、把提升創新策源能力能級作為最核心任務
加強基礎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把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作為重大使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根基。
一是構建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學校堅持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圍繞重大任務需求組織“大科學”研究,完善問題聚焦、任務耦合、路徑協同、成果集成的聯合攻關機制;另一方面,引導、激勵和保障科研人員敢于善于自由探索,既立足科學的無盡前沿,在無人區、交叉點靜心“種好自己的果樹”,也把科技前沿與重大需求前景結合起來,從應用攻關中溯源真正科學問題。
二是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學校全力參與支持在滬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進人員雙聘、平臺共享,承擔核心任務,加快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
三是涵養學科交叉開放生態。學校以20個一流學科為牽引,推進交叉融合,凝練培優領域、爭取重大原創成果,打造一流學科方陣。探索融合創新長效機制,建設20個學科學術發展中心,優化學科治理機制。
四是推動科研創新范式變革。學校大力推進數據驅動的基礎研究,并通過工具軟件迭代、方法算法革新、模型標準建構和高端儀器裝備研制等提升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能力,積極建設大科學裝置、大數據平臺、檢測分析平臺等基礎性設施。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5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