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
“中國農大是曲周人民的功臣、恩人!如果沒有中國農大,曲周可能還是個‘咸堿浮鹵,幾成廢壤’的鹽堿灘!”十幾年的治堿戰役,被譽為中國農業的“兩彈一星”,扭轉了我國南糧北調的歷史。
——2018年10月23日《千年鹽堿灘上的“溫飽試驗”——中國農大一場接力45年的“趕考”記(上)》,作者: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柯進 高靚
采訪者說
河北省曲周縣王莊村84歲農民王懷義是我的一個采訪對象。他生于解放前,入伍前從來就沒吃飽過。
上世紀70年代初,王懷義從部隊退伍,回到到處都是鹽堿地、連喝水都只能去鄰村提的王莊村。
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豎立著一塊石碑,它和今天豎在中國農大西校區的那塊石碑,是“雙胞胎”。
我的采訪故事就從王懷義和這塊石碑講起。
2017年,在中國農大采訪時無意間看到這塊石碑,我向學校宣傳部打聽它的來歷。石碑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
2018年10月,正值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成立45周年。我們成立了一個報道組,前往曲周縣走村入戶采訪。恰巧,我們偶遇王懷義。采訪后,我覺得,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中國農民!
40多年前,他從部隊退伍后,被推舉為王莊村的村支書。
對饑餓有著可怕記憶的王懷義始終堅信:只要有國家在,有人在,有土地在,就一定能找到吃飽肚子的方法!
其實,王莊村之外,曲周的改土治堿試驗正在艱難展開。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黃淮海平原土地鹽堿化所導致的糧荒,是當時中國的主要內憂。
197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要綜合治理,組織科學會戰,把鹽堿地治理成米糧川。
任務到了中國農大,以石元春、辛德惠院士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前往曲周開展試驗。
北京與曲周,不足1000里,但這段路,中國農大人走了45年!
1974年麥收時節,張莊一夜成名:張莊大隊糧食總產30萬公斤,比歷史最高水平增產近1倍!
張莊的試驗,刺激了王懷義的神經。每天下工,他就去張莊專家們的駐地說明村里情況,請中國農大的專家們幫王莊村治堿,一連去了5天。
王懷義感動了農大的專家們,王莊村隨后被列為第二代試驗區,王莊村民終于吃飽了肚子。
此后,越來越多的張莊、王莊村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
1993年,由中國農大牽頭的這項鹽堿地綜合治理及農業發展項目,與“兩彈一星”一起,同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也就在這一年,為感激中國農大的付出,曲周縣委、縣政府在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立了一塊石碑。石碑的正面刻著“改土治堿,造福曲周”8個大字,背面刻著石元春、辛德惠兩位院士以及眾多當年參與治堿大會戰的師生的名字。
過去半個世紀,第一代和第二代農大人把曲周鹽堿灘變成了良田。第三代農大人探索出的科技小院富農惠農的服務鄉村振興模式,已經走出曲周,正在走向全國。
目前,中國農大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90多個縣(市、區、旗)牽頭建立了139個科技小院,成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鄉村振興示范樣板。不僅如此,科技小院還走出國門,走進非洲大陸,成了中國援外的一個響亮品牌。
(作者系《神州學人》總編輯、原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7日第3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