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校園進課堂”
常州市博愛小學是一所圖書館中的學校,集閱讀、體驗、實踐、探究為一體,積極打造全時空、場景式、多元化學習社區。學校基于學習社區建設,圍繞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厚植兒童家國情懷的博學敦仁實踐”,通過學校、家庭、社會、虛擬等多元立體場域中的具身體驗、深度感悟,構建促進“五育”融合、修身養德的“博愛品格涵養場”。學校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6課《家鄉新變化》為例,我結合學校“品格涵養場”這一載體,力圖創新教學形式,更好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學。
讓學生“感受身邊的變化,了解家鄉的發展,對祖國未來充滿信心”是《家鄉新變化》的主要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將熱愛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同融入教學目標之中,促進學生實現深度學習、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和社會場景而被抽象化,教師必須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增減、補充、拓展、完善,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和封閉的書本。在“我家門前新事多”環節,我結合教材,引導學生感受家門口環境的改變,緊扣學校“品格涵養場”中的“一公里育品圈”,帶領學生關注校門口的“人文博愛路”。學生從博愛路的道路設施改變、道路景觀優化及路面文化延伸等幾個方面,感受到“老城廂”化身“新網紅”后的大變化。課前,學生進行現場尋訪;課中,學生通過新舊街景照片對比找變化,通過暢談尋訪感受說變化,真切感受到自身生活環境的變化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與支持。
“品格涵養場”獨特的資源促使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通過聯想式體驗、多元化思考和探索性分析,增強對家鄉發展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這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基礎。在“家鄉特色代代傳”這一環節,學生再次利用校外社區資源,在“銀絲面館”品嘗細如絲的銀絲面;在“竹刻館”體驗留青竹刻;看友好學校萬綏小學的同學介紹斧劈石盆景和萬綏猴燈……學生們在課堂中展示分享自己實踐體驗的真切感受,一起感受家鄉特色的傳承,樹立文化自信。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課堂,還必須引導多主體參與。我注意巧妙應用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等資源,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在課文《家鄉新變化》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家鄉特色的傳承,我直接在課堂上用家鄉話給學生示范了一段繞口令,一下子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我還讓學生課前分組,發現家鄉的變化。學生們從不同角度切入,搜集資料,做成剪貼報,在課上進行分享,這樣巧搭學習“支架”,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結合中發自內心地愛黨、愛祖國、愛家鄉。
與此同時,本節課中街道“老城廂”改造的設計師、社區居民、竹刻大師、友好學校等都成為了課堂中的參與主體。他們的加入,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堂提供了豐富支撐,他們展現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及知識、能力,更讓學生信服,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責任意識。
(作者系常州市博愛小學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4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