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揚的旋律,歡快的舞姿,非遺歌舞《多彩和鳴》在一片祥和中拉開了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帷幕。本次交流周舉辦開幕式、中國—東盟數字教育論壇等重點活動,同時舉辦中國—東盟語言文化論壇等65項配套活動,累計超70個國家和地區的5200多名嘉賓線下出席開幕活動。
面對面進行交流協商
“2023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把大家聚在一起,傳達了積極向上的信號。論壇上,大家的所思所想都具有時代意義。”泰國格樂大學校長楊金泉臉上洋溢著笑容,感慨后疫情時代這場新朋老友的相聚。
“大家好!”在國際農牧業高等職業教育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工作會議上,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原黨委書記吉文林的聲音抑制不住地高亢、嘹亮。“不少朋友還記得,5年前聯盟在江蘇泰州成立時的情景。”5年別后重逢,聯盟成員笑語不斷。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安排,聯盟作出推進內部建設、擴大開放與貢獻等多項工作部署。
此次交流周是疫情之后首次舉辦,意義非凡。
“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國際教育交流,恢復和升級中國—東盟教育合作是后疫情時代雙方共同的迫切愿望。”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史忠俊說。
老撾教育體育部部長普·西瑪拉馮說:“在新冠疫情后重建階段,我們面臨著教育恢復、產業重組的重任,我們要與中國、與東盟其他國家進行對話合作。我們要強化人力資源培養,應對挑戰。”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寄托著與會者的期盼。柬埔寨國家管理大學校長霍鵬說:“我們相聚于此討論后疫情時代教育合作的創新發展,我相信一系列論壇和展覽將成為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開展合作與交流的平臺。”
共商大事、簽署協議、發出倡議……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以面對面交流增進相互理解、進行相互協商。“教育合作新愿景‘一帶一路’共繁榮”的主題,表達了大家對未來教育合作與交流充滿信心。
國際教育合作至關重要
貴州大學參與研發的“鋼絞線”在東南亞第一跨海大橋上成為“大力神”;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跨境電商直播團隊的“辣椒”遠銷越南;正安職業學校的“吉他研學”吸引了6000余名中外青少年來體驗吉他制作;中柬亞龍絲路學院建設的豐碩成果得到來賓肯定……
后疫情時代,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為經濟復蘇提振信心。
以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繁榮,增進民生福祉,是菲律賓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德維拉的期盼。他說,希望通過深化數字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促進中國與東盟共同繁榮發展,為雙方人民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阿茲琳達·賓蒂·阿茲曼說:“在挑戰和機遇超越國界的世界中,國際教育合作對于為所有人建設更光明的未來至關重要。教育不僅是國家的優先事項,也是全球責任。”
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為社會注入信心,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越南北江農林大學副校長阮俊疊表示,線下論壇能夠使我們面對面深入了解中國及東盟國家的大學,并借此機會在教育、科技領域建立新的合作關系。
帶著同樣的想法,泰國高等教育部科研與創新部副部長達努·旦特緹來到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希望兩國高校能在防蚊蟲叮咬、材料等方面開展科研合作。他說:“中泰大學之間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促進了兩國學生到對方國家留學,促進了兩國的發展。”馬來西亞伊斯蘭大學副校長莫哈德說:“東盟國家應向中國學習,力圖在經濟、技術、交通等方面帶來新變化。”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主題展區,產教融合助推貴州產業發展“走出去”“引進來”——校旅、校工、校農結合成果展,展示了貴州高校、高職院校和企業在文旅、工業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農產品開發方面的成果,引來與會國內外嘉賓關注和好評。主題展區還展示了中國—東盟多彩智慧學院的設計思路和智慧教育方案,這是首個面向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
同樣的期待,同樣的夢想。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為需求雙方搭起合作與交流平臺。據組委會初步統計,開幕期間項目及活動推動華東師范大學貴州(大數據應用)研究院等5個研究中心揭牌掛牌;成立中國—東盟數字教育聯盟、中外財經教育聯盟等7個合作聯盟,成立中國—東盟數字教育合作中心等5個合作中心;發布17項合作成果和聯合項目;推動簽署《貴州省與中央財經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等協議或備忘錄70余項。
幫國內外學生更全面地發展
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衛城中學“超能陸戰隊”在第三屆中國—東盟(國際)“機甲大師”機器人挑戰賽上獲一等獎。帶隊教師吳漢衛說:“與國外學生一同比賽,使我們能夠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理念,互相學習對方機器人制作和程序設計方法及技巧,幫助國內外學生更全面地發展和成長。”
參賽的泰國學生努塔帕特則表示,參與這次國際比賽對自己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自己在技能水平和團隊合作能力方面均得到很大提升。
青春的競賽,青春的鋒芒。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充滿青春的力量。
“理解中國—東盟青年領袖來華研修營”授旗儀式,第五屆中國—東盟留學生創新創業大賽,2023“知行貴州”絲綢之路青年交流計劃,第三屆中國—東盟青少年繪畫展,還有忙碌熱心的志愿者……青春氣息,讓這場盛會更多彩。
偉大的事業激發青春擔當。遵義醫科大學留學生胡小妮說:“我認為柬中雙方學生的合作成果會對柬埔寨經濟增長有積極促進作用。”“我希望將來回到泰國做一名大學中文教師。”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泰國學生翁敏齡自覺承擔起促進兩國合作交流的使命。
承育人使命,育青春英才。國內外高校多鼓勵學生放眼全球,成長為國際化人才。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副校長洪禮祺說:“學校鼓勵學生去中國或者東盟其他國家開展項目實踐,以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與開展國際協作的能力。”
認清時代使命,就要做好頂層設計。德維拉表示,發展高質量的數字教育,利用技術建設無縫式的技術網絡和支持教學的環境,為“一帶一路”開辟合作新路徑,幫助年輕人在時代中成長,齊心應對挑戰。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0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