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名單,支持14所高校與企業共建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這標志著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戰略向縱深推進,將有利于激發高校和企業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實現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評價標準等深層變革。國內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籌建參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深入推進內部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工程實踐創新,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應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重視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科技的靈魂在于開放。培養符合未來產業需求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必須牢固樹立開放思維。要聚焦服務“四個面向”,探索符合工程人才“世界性、時代性、創新性”本質特點的育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世界格局,培養跨學科跨行業跨文化協作能力,培養創新思維、科研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既要突出研究生培養和能力素質提升這個重點,也要重視本碩博一體化培養的重要性。堅持以課題項目為牽引,幫助學生積極參與科技研發項目和工程實踐,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探索實行“基礎學分+實踐學分+創新學分”的學業管理體系,結合個體特點確定研究方向和發展目標,實現“通識化教育+能力化培養+差異化塑造”,既注重打牢綜合素質基礎,又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滿足個性發展需求。探索建立“開放開源、跨界融合”的學習環境,建立“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教學環境。
二是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優化學科學院布局,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與傳統學科專業不同的是,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面向急需關鍵核心領域,涉及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航天航空、航空發動機、船舶海洋、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核能核技術、新材料、醫藥醫療、網絡安全等關鍵技術和前沿領域。相關領域的突破具有復雜性、艱巨性的特點,必須聚焦中心、瞄準前沿、合力攻關。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確立,既要以“雙一流”大學、高水平企業為主體,注重高水平校企和高水平大學之間的合作,又要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大學通過“創新合作聯盟”“校企合作中心”等形式參與,共建科技研發高地和研發創新共同體。要結合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高校的特色,引導支持建立“一體化”“合作化”“高水平”的產學研共同體,以符合國家科技創新實際需求。地方政府結合區域實際,大力優化學科學院布局。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加大學科交融的力度,在符合國家需求的重點領域,積極布局相關交叉學科專業。既要避免“千校同面”“一擁而上”,又要注重“精準調度、科學激勵”和“分類指導、分類評價”。
三是應進一步密切與行業企業交流合作,積極完善相關配套機制。要加強關鍵核心問題的協作攻關。要以國家重點重大需求為牽引,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開展重點方向集中攻關。要搭建高水平實驗室和合作研發中心,形成跨學校跨領域的學術共同體。大力組建產業集群,召開產學研對接會議,構建產學研長效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建立“引育用留”協同育人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引進、培育、使用、留用和成長中的場景優勢,促進企業人才使用體系與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度融合,實現全程化、全周期育人。要建立校企共育互聘機制,打破互聘高級職稱藩籬。要建立科學配套的“雙師制”的管理保障機制,建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相關制度,明確相關職責和考評辦法。要深化校企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要加大對企業參與實習實訓的補貼力度,結合實際給予補貼和優惠。在教材編寫、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加強協同,打通匯聚各方面人才資源共同辦好工程教育的渠道。
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培養高端工程科技人才,助力解決我國關鍵領域高層次人才供給短缺問題,是我國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的重要途徑。要發揮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示范作用,共同譜寫新時代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新篇章,在世界工程教育界響亮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方案。
(作者系鄭州輕工業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1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