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更多生動實踐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一年來,北京按照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新部署和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勇挑重擔、開拓進取,重實踐、抓落實,不斷提升教育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
第一,聚焦形成合奏,有組織地構建全學段全鏈條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注重“基點”和“龍頭”之間的相互促進、有機聯系、協同配合。一年多來,北京以“大減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載體”為總體思路,著眼大中小聯合實現人才連續培養、貫通培養,為打造具有首都特點的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立體支撐。一是辯證把握入園、入學人數變化的遠近態勢,積極探索開展托幼一體化實踐。二是以升級建設北京青少年創新學院為切入點,不斷完善北京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已建立首批市級培養基地18個。三是以中考中招改革撬動高中育人模式變革,扎實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四是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龍頭作用,持續加強“雙一流”、集成電路等高精尖中心建設支持力度,創新推出“大線出題、小線答題、產研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第二,聚焦教育開放,為推動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出應有貢獻。一是持續深化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環京重點地區布局北京市屬高校校區達成初步意向,在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河北固安校區建設京冀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園區邁出關鍵一步。二是創新推出了“留學北京”四大板塊10項措施,有針對性地滿足留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三是高位打造北京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成立“絲路工匠”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聯盟,59所中外職業院校加入。
第三,聚焦重要突破口,以新賽道新優勢服務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更加注重用適應新時代首都發展的終端需求拉動有組織的優質高效教育供給。一是以會診制深入推進市屬高校分類發展,建設數字經濟、智能建筑等一批新興交叉學科平臺,實質性支撐學校發展新優勢。二是統籌建設教育公共服務、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資源“三大平臺”,上聯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下接區校資源平臺,有效支撐了入學、招生、考試、評價等系列教育綜合改革。三是建成“1+6+N”的教育大數據體系,5.7億條教育數據面向各區、學校開放共享,遴選出首批41所智慧校園示范校,數據要素潛能得到進一步激活。
下一步,北京將不斷打造好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升級版,加快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更多生動實踐,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首都教育篇章。
講好“大思政課” 全力推動新時代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
天津市教育委員會
天津市委主要領導2023年以來3次深入高校調研座談,以上率下推動天津教育系統積極構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育人成效日益顯現。
一、統籌課內課外,提升育人效力。課內抓課程育人。一是講好“關鍵首課”。集中優勢師資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年度集體備課過百場。會同市委宣傳部單設100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社科教學專項,以精品講義為驗收成果,實現“有組織教研”。二是講活“拿手金課”。成立市級磨課中心和語言訓練中心,舉辦教學法特訓營。
課外抓服務育人。一是堅持學生中心。面向學生公布校領導聯系方式,推進輔導員進宿舍辦公,4.8萬名干部教師每人與10—20名學生“結對子”。二是堅持接訴即辦。全市高校100%落實“一站式”要求、建成“一站式”中心、設置“一站式”熱線,網格化治理體系初步形成。
二、統籌校內校外,激發育人活力。校內抓文化育人。一是豐富資源供給。匯集100篇紅色場館講解詞、700個學生關注的疑難解答、1000個思政案例全市共享,建成5萬平方米虛擬仿真中心、紅色資源中心和12個思政重點實驗室,免費向大中小學開放。二是促進師生互融。辯論賽師生同臺“硬杠”,演講賽請學生做評委。
校外抓實踐育人。一是打造實踐品牌。探索實踐育人新范式,將社會實踐納入學分體系,掛牌100個實踐基地和87個大中小學手拉手基地。二是改革實踐教學。每年從機關街鎮遴選1000個崗位用于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實崗掛職,組織64名委辦局領導和30名博物館金牌講解員到學校兼職任教。
三、統籌線上線下,提高育人能力。線上抓網絡育人。一是打造網絡名師。創建40個網絡思政名師工作室,發布短視頻2000個,累計傳播過千萬。二是構建聯動矩陣。打造大中小學一體化“易彩津生”融媒體矩陣,平均日活突破10萬。
線下抓管理育人。一是強化隊伍培養。構建輔導員崗前培訓、骨干培訓、高級研修、社會考察全鏈條培養體系,每人每年培訓全覆蓋。實施馬克思主義政治人才培養工程,建立思政課教師退出轉崗機制。二是完善激勵機制。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職稱全部單列指標、單設標準、單獨評審,輔導員高級職稱比例按照不低于專業教師平均數單獨設置。
下一步,天津將聚焦教育強國建設,持續深化“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和“大思政課”改革,不斷增強思政工作的溫度、暖度和效度,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構建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 服務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
遼寧省教育廳
遼寧突出“三個聚焦”,著力構建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全面振興新突破。
聚焦“一體兩翼”,推動產教協同實現新突破。一是落實部省戰略協議,研制實施方案,部省協同推進,調動各方政策和資源,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是籌建國家工業母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聯合產業鏈企業和國內高水平學校,重點圍繞工業母機高端主機產品數控系統等開展人才、技術對接,首批對接102項。三是服務遼寧“老字號”“原字號”“新字號”產業結構調整和大國重器建設,組建石油化工、機器人等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大連金普新區等20個市域產教聯合體,打造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搭建產教協同對接服務信息平臺,校企共建專業、課程、教材,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等2551項。
聚焦振興發展,推動服務社會實現新突破。一是服務“人才強國”戰略,實施“興遼未來工匠”培育工程,面向企業一線優秀員工,以師帶徒、工匠傳承、送教到崗、多方拜師,“一匠一案”培育卓越工匠。二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依托縣級職教中心,組織高職院校與縣域重點企業共建15個鄉村振興學院,實施五年一貫制貫通培養和高素質農民培訓,為縣域經濟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三是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職教出海”,成功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研討會,與12個國家社會組織共同發起并簽署《沈陽協議》;在俄羅斯、柬埔寨等14個國家建設海外職業教育產業學院15個。
聚焦內涵建設,推動改革創新實現新突破。一是重塑職業教育教學形態。基于崗位需求,梳理能力鏈條,創建職教專業能力圖譜,修訂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實施過程性評價、生成能力畫像,啟動94個圖譜建設及應用。二是實施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省(中)直13部門出臺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啟動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試點,在園區、企業建設10個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會同十部門出臺“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產教融合激勵政策。三是加強數字職教建設。啟動職業院校數據基座建設,建成省級職教大數據平臺;新增智能網聯汽車數字化制造等專業96個,建設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及虛擬仿真實訓項目732個,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下一步,遼寧將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在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中展現遼寧擔當作為,為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以高等教育為牽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上海高教綜改意見和十大專項計劃,改革全面啟動并取得階段性進展。
一、以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為先導,促進辦學匹配前沿領域和產業需求。出臺學科專業布局調整方案,“一校一案”抓落實,爭取3年內調整20%本專科專業點。抓更新升級。支持在滬部屬高校前瞻布局10個未來學科和一批新興交叉學科,采取壓減或轉移與其發展定位不符的學科專業、切割部分傳統學科專業轉移至同城其他高校等方式,促進學科專業騰籠換鳥。抓動態調整。新增先進制造業等需求強、缺口大的學科專業。調減撤銷需求趨弱、就業率低的學位點、專業點。建立需求引導清單。跨部門搭建產業人才供需對接平臺,定期發布區域產業急需學科專業清單,引導高校自主調整。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對規模偏大、需求下降的專業點實施調控。
二、以調整招生結構、改革培養模式為重點,強化人才精準供給。針對招生結構調控等分別出臺改革方案。招生結構調整上,提高理工農醫類招生占比,擴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強相關專業培養規模。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占比,大力發展專博。調減需求下降的高職大類招生。市級以學費調整、差異化生均投入等進行引導。培養模式改革上,聚焦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和重點產業急需人才精準施策。依托上海數學中心開展數學冬夏令營、學科拓展活動等,啟動數學拔尖人才貫通培養改革。試點集成電路“住企聯合培養”改革,由“住校”為主轉軌到“住企”為主。分類布局卓越工程師學院等,開設跨學科微課程,培養產業急需復合型人才。
三、以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為關鍵,支撐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鏈條,出臺改革方案。基礎研究方面,布局復旦相輝研究院、上海交大思源研究院,聚焦數理化生,面向全球各地集聚100名40歲以下為主、極具創新潛能的科學家,圍繞高價值高風險重大科學問題開展長周期研究,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學術生態。科技攻關方面,適應AI4S(科學智能)時代,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組建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構建開放的科學生態體系,引領科研范式變革。校企聯合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推廣“企業出題、校企同答、市場閱卷”協同模式。成果轉化方面,深化以激發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高校體制機制改革。
上海正以高教改革為切入口,以“兩個先行先試”為著力點,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上海力量。
擴優提質 扎實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現有在校生2211萬人、專任教師143萬人。山東教育系統緊緊抓住部省戰略合作機遇,全力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切實筑牢教育強國建設基點。
一、堅持達標擴容,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推進公辦園建設,新建改擴建幼兒園376所,新增在編教師1.31萬人,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超過60%,21個縣(市、區)通過國家普及普惠發展評估。強化優質園建設,新增省級示范幼兒園1818所、一類幼兒園4369所,優質園占比達到61%。實施鎮村一體化改革,探索“一個法人、多個園區”管理模式,實現黨建業務、師資經費、教學資源一體統籌、共建共享。
二、堅持城鄉一體,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健全學位供給保障機制,統籌學齡人口變化和流動趨勢,逐縣編制中小學布局十年規劃,科學安排新增學校,規范學校撤并程序。主動應對秋季學期小學入學歷史最高峰,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45所,新增學位48萬個,實現183萬適齡兒童“應入盡入”。推進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建設,投資215億元,實施辦學條件改善項目9200余個,鄉村學校回流學生1.4萬人,9個縣(市、區)通過國家優質均衡發展評估。
三、堅持質量引領,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完善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機制,認定“辦學質量達標高中”106所,擴增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增加學位23萬個。推進縣中發展振興,落實公民同招和屬地招生,均衡配備師資,實現優質高中和學科基地縣域全覆蓋。實施強科培優行動,建設人文、科技、藝體、技術、實踐高中168所,形成“特色學科特色高中”多樣化辦學模式。
四、堅持公平適宜,推動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實施特教學校辦學質量達標計劃,實現20萬以上人口市縣學校全覆蓋。設立70個省級隨班就讀示范區,建設普通學校特教資源中心179個、資源教室1988個。深化特教職教融合,增設特教學校職教班、職業學校特教班75個。
五、堅持“五育”并舉,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創新”發展。山東省委、省政府出臺教育評價改革若干措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實現全覆蓋,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開展國家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建設全國青少年近視防控省級示范區。創新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心理協同育人機制。
下一步,山東將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入開展擴優提質行動,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努力為教育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
推動評價改革引領高等教育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陜西省教育廳
陜西聚焦教育強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引導高校人才培養強質量、戰略支撐強優勢、服務地方強作為,持續提升高校貢獻度。
一是在人才培養上強化“質量導向”。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將支撐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科專業建設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學科專業引導發展名單和“招生—培養—就業”聯動反饋機制,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發展的契合度。2023年,增列戰略急需學科10個、專業63個,主動撤銷專業65個。抓實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建立部省聯動機制,優化評估指標體系,自主增列服務地方發展、促進文化傳承等7個審核要點和1個“特色發展”評價要點,創建“方案審查—中期檢查—整改回訪—成效考核”四環節整改檢查模式,引導高校樹牢育人本位、堅持學生中心、分類特色發展。
二是在服務國家戰略上強化“區域定位”。充分發揮陜西區位優勢,研究制定七大方面24項教育開放評價指標體系,明確把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培養、科研合作、交流互訪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引導高校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牽頭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等系列合作交流平臺,強化國際教育共同體建設。在海外設立3個“魯班工坊”、7個“秦嶺工坊”,鐵路、裝備制造等26個專業和293個課程標準被坦桑尼亞、烏茲別克斯坦、老撾等14個國家采用。2023年,積極推動中國—中亞峰會涉教育成果落實,沿線國家34所高校、2個機構加入“三聯盟”,成功舉辦第7屆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和第3屆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促成合作項目28項。
三是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上強化“實績貢獻”。制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省屬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等實施意見,構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估體系,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與教育資源配置掛鉤,將實績貢獻評價落實到校、到人,充分釋放高校創新創業活力。2023年,全省高校簽訂技術合同1.8萬項、金額114.89億元,金額較上年增長65.86%。
下一步,陜西將積極推進部省戰略合作協議落實,以更大力度縱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是構建立德樹人工作體系,切實推動學生價值觀“實心化”建設。二是實施高校學術貢獻度評價,構建以質量和貢獻為核心、分層分類實施的多維評價模式,“一校一策”支持高校改革創新。三是聚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有組織的人才培養、科研攻關和服務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重要文教中心和人才高地,努力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
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 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
寧夏堅持以應用為主軸、以平臺為根基、以資源為重點、以工具為保障,創新實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在教育數字化上再發力、再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融入國家平臺,讓平臺應用更便捷。寧夏全面融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從最初的鏈接,到后來的對接,再到現在的無縫銜接,把國家平臺的優質資源用足用好。目前,寧夏中小學師生國家平臺注冊率100%,教師月均活躍率70%以上。寧夏力推國家平臺和自治區平臺全面貫通,對寧夏教育云平臺進行了升級改造,確保教師、學生、家長登錄一次,就能同時進入兩個平臺,廣泛應用兩個平臺的數字資源。
二、建設特色資源,讓資源應用更豐富。堅持資源共享,著力向國家平臺輸送好用、有用、實用的地方資源。一是多渠道匯聚備課導學、課程教學等資源3300萬件,覆蓋中小學全學段各學科多版本教材。二是針對區域學情差異,按教材章節建設同步課程等資源2100萬件,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三是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育人主線,開發絲路文化、長城遺址、賀蘭山巖畫等數字研學資源。
三、開發數字工具,讓場景應用更生動。堅持需求引領,運用數字化工具拓展助學助教助管助研新場景。一是開發教學助手,研發了教師常用急需的互動教學、學情檢測、作業批改等6個功能。二是建設數字學校,支持1200多所學校上線名師優課、開展直播輔導、推送學習微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三是探索智慧教研,建設覆蓋所有縣(區)的智能教研中心,組建虛擬教研室,支持開展跨區域教研。
四、健全激勵機制,讓基層應用更主動。堅持政策、項目、資金圍著應用轉,著力打通應用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獎勵地方主動用。建立差異化補助機制,對各地達標類項目,誰建得越快越好,補助就越高。建立晾賽比促機制,開展縣(區)巡回觀摩,互學互促。建立考核機制,將教育數字化成效納入自治區政府對各市、縣的考核。二是鼓勵學校深化用。建立智慧校園評星定級機制、教育數字化重點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鼓勵學校配備首席信息官,將數字化能力作為選拔任用校長的重要參考。三是激勵教師創新用。將資源建設應用與教師榮譽評定和職稱評聘掛鉤,建立數字素養培訓機制、全員測評機制,特別是應用激勵機制,對教師開發資源、使用平臺進行評價,并轉化為繼續教育的學時。建立課時補助機制,對教師開展線上專遞教學按線下教學1.5倍的標準發放課時補助。
下一步,寧夏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繼續探索、不斷創新,在教育數字化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中開辟新賽道、創造新經驗、作出新貢獻。
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廣西教育戰線立足區位優勢,通過部區共建、區域聯動,著力構建產教集聚融合示范區,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特色品牌。
一、高位推進練好內功,不斷夯實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基礎。堅持把職業教育作為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的重要內容,把面向東盟開放合作擺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位置。一是高位謀劃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與教育部先后簽署推進廣西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和補充協議,聯合印發《推動產教集聚融合 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實施方案》,成立由自治區主席為組長的廣西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領導小組,高位推動、協同落實職業教育發展各項工作。二是系統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成少數民族地區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并建成一批“雙高”“雙優”學校和專業群。三是聚力提升產教協同服務發展能力。以服務產業鏈為邏輯起點,投入37.5億元建成575個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形成對廣西“765”現代產業體系全覆蓋的職業教育專業布局。
二、面向東盟向海圖強,務實開展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發揮比鄰東盟區位優勢,深化與東盟的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一是搭建溝通對話平臺。舉辦7屆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搭建中國—東盟邊境職業教育聯盟等一批國際交流合作平臺,與東南亞教育部部長組織共建中國(廣西)—東南亞技術與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二是拓展海外服務效能。支持20多所職業院校協同行業企業走進東盟國家,服務機械制造等行業企業在海外辦學,成立28個海外培訓基地。三是共建共享教育資源。與東盟國家院校共同制定專業標準42個、課程標準207個、崗位標準21個、技術標準99個。四是打造“留學中國·學在廣西”品牌。10年來東盟國家在廣西12所高職院校留學的在校生年均超過1000人。
三、內外兼修積厚成勢,積極發展適度超前的職業教育。廣西將合力聚勢、乘勢而上,努力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一是持續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建設10個市域產教聯合體、15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二是持續推動創新聯合辦學機制。整合本科高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優質資源,建設10個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和10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探索專、本、研銜接培養模式,構建中外學位聯授的國際化高層次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三是持續推動數字賦能職業教育。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升級建設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云平臺,開展跨國(境)遠程教學等服務。探索建立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機制,全面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13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