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財經大學張利民在《新華日報》2024年3月26日第11版發表《以高校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文,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使命重大。高校在主動擁抱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尋找與新質生產力連接的切入點,根據學校發展歷史、辦學優勢、學科特色等資源稟賦,堅持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最大化提升“長板效應”,以更好地發揮基礎性戰略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要圍繞提升科技創新驅動力這一核心要素,進行系統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徹底打破束縛科技創新、教育創新、人才創新的藩籬和障礙。
張利民認為,應緊扣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兩大主題,深化綜合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一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點推進教育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變革,包括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強化特色學科、新興學科建設等。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需求,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究平臺;優化科研機制建設,打造分工明確、協同高效、運轉協調的“大團隊”科研攻堅模式;瞄準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鍛造一批高層次青年科研人才。
張利民建議,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一是積極對接地方發展需求,強化校地合作。二是積極對接行業領軍企業,強化科研成果轉化。三是牽頭共建政產學研合作基地,強化政校地企協同攻關。同時,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向縱深發展,強化新質生產力內外聯動。一是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經驗,賦能人才培養。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力度,加強師生國際交流。二是開展前沿學科合作共建,賦能學科建設。深化與海外高水平大學的前沿學科合作,與世界一流前沿研究保持同步。三是強化科研人員的國際交流,賦能科學研究。建立與國外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定期交流機制,積極主辦或承辦有影響力的高水平國際化學術會議,聯合申報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產出標志性的國際合作科研成果。
(本報記者 黃金魯克 整理)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8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