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教材《通識方法論:成人方略與生存藝術》(楊軍 主編,李志河 副主編),通過重構知識體系,深入挖掘多學科專業知識背后底層思維邏輯,從知識和技能轉向方法傳授,著力提升做人做事能力,突出了方法學習的重要性,展示了“學方法”對人的綜合素養提升的巨大作用,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撐。
學方法,提高認知能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知識的快速更新,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專業、新知識、新技能、新工具、新市場,勞動者需要通過認知能力的提升以不變應萬變,學會獨立認知陌生事物、探究未知問題,自主創造知識,形成自我判斷和決策。本書通過介紹ORID結構思維法、黃金思維圈、歷史三維分析法、黃金分割法等,圍繞不同的認知對象給出了一般性的方法指導,使創造性學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了啟迪智慧。
學方法,提高創新能力。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是生產力發展路徑的重大轉向,勞動者必然要面對過去不曾遇到的新目標、新任務、新情況、新困難和新問題。由于無現成經驗可取,創新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勞動者的常態化活動。如何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創造者,從追隨模仿者轉向原始創新者,想他人所未想,行他人未行之事,本書總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并非局限在科技創新等尖端創新活動,而是基于每個勞動者在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問題所給予的應對之法,對于提高勞動者創新效率和水平有明顯的思想指導作用。
學方法,提高處理復雜事務能力。新質生產力融合教育、科技、產業、組織與管理,各類生產要素高度協同,勞動者無疑要面對更為復雜的工作和處事環境。隨著單兵作戰讓位于團體作戰,單項業務演變為復合業務,線性關聯進化為非線性不確定等新事態的出現,勞動者僅憑單一專長或過往經驗已很難應對。本書提供了大量方法教人打破僵局、觸類旁通、高效溝通、科學決策等,讓勞動者切實掌握解決復雜問題的鑰匙。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讓勞動者掌握通識方法將有力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三大動能:一是科技創新動能。掌握通識方法雖不指導具體的科技創新活動,但可孕育創新精神、增強創新動力、打破思維定式、明確創新路徑、提高創新效率,讓人不僅完成從一到九十九的量的積累,更能實現從零到一的關鍵突破,培育更多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世界級原創性領軍科技人才。二是產業躍遷動能。無論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還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都需要大批高素質產業工人用智慧和雙手去實現,通識方法武裝了產業工人的頭腦,教給了其吸收新知識、新信息,掌握新工具,處理新問題的思維邏輯,必將為產業深度調整和升級奠定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三是質量提升動能。質量是產品的內涵,需要有內涵的勞動者去挖掘、去提升,通識方法幫助人離開對自然物的依賴,從依靠體力和經驗轉向更多地用方法和思想創造價值,勢必會讓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方式更高效、更和諧、更綠色和更加可持續。
通識方法的普及,將有效降低勞動者的教育成本、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識總有過時,方法則可常青。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方法的重要性,從“術”和“器”的層面上升到“道”與“法”的層面,不斷提升自己,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可靠且關鍵的長久力量。
通識方法論教材在素質素養教育上邁出了新的一步,希望教材研發團隊以及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夠繼續探索,不斷深化和拓展方法課程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動力。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7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