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一二三四+N”主要任務
?把握一條主線——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實施兩大工程——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程,以數字化促進高等教育轉型和重塑
?培養三類人才——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戰略急需領域人才和拔尖創業人才
?優化四大布局——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直屬高校和共建高校布局、專家隊伍建設布局
N建強核心要素——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創新和推動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全面提升
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專業點,數量之多為歷年之最……
召開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工作推進會暨計算機“101計劃”成果交流會,宣布計算機“101計劃”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開年以來,高等教育領域大事不斷,樁樁件件直指改革核心問題。今年全年,高等教育將如何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要求,超前謀劃、加快推進改革創新?
4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安徽合肥召開2024年全國高教處長會。會上,高等教育司部署今年著力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一二三四+N”主要任務,號召部、省、校加強上下聯動、同頻共振、推動落實,為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著力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夯實基礎。
更好發揮高等教育龍頭引領作用
“今年,我們聚焦的主題是著力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备叩冉逃矩撠熑私榻B,在多年扎實有效的工作基礎上,中國高等教育形成了“三質量一范式”的高質量發展體系,即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質量、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質量、支撐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服務質量,加快完善高等教育發展中國范式。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號角?!备叩冉逃矩撠熑吮硎荆h的二十大報告和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是指導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綱領性文獻,深刻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新定位、新期待、新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對高等教育作出了戰略部署。針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戰線需要認真回答好“強國建設、高教何為”這一重大命題。
“高等教育是引領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牽引力和推動力,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超前布局、先導發展、統籌推進?!蓖ㄟ^分析國際、國內兩方面形勢,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作出以上判斷。
面對“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這一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高等教育強國既要有國際可比性,又要有中國特色,要充分體現我國的制度特色、文化特點和價值特性。
具體來說,高等教育強國包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兩個維度,數量性、品質性、創新性三項指標。
世界一流,是指必須把握國際共性、體現國際可比性。中國高等教育是否達到世界一流不是自說自話,而是要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指標共識進行比較得出。中國特色,是指要扎根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體現中國自主、走好中國道路,不斷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走向成熟成型。同時,各高校也要立足辦學定位,凝練特色優勢,避免貪大求全。以上兩個維度,缺一不可、不可偏廢。
從數量性指標看,主要是看辦學規模、毛入學率和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強國擁有相對較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
從品質性指標看,要構建起自主、成熟的高等教育發展范式,使得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實力進入世界一流前列,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從創新性指標看,我國高等教育有別于世界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特點是,特別強調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從這層意義上講,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注重“二力一率”,也就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持續力、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服務力以及人民群眾的滿意率。
把握一條主線,實施兩大工程
“課程思政不只是‘課程’的思政。”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今年的主要任務“一二三四+N”中的“一”,即把握一條主線,指的是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一方面,要全面構建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打造融時代大課、社會大課、理論大課為一體的“大思政課”。
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把課程思政作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具體來說,一是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二是要深入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三進”,三是要完善專業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四是要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
“一二三四+N”中的“二”,指的是實施兩大工程。
第一個工程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程。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程的總體考慮是: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這條戰略主線;推動有關高校和區域圍繞“兩個先行先試”——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上先行先試,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布局結構上先行先試;強化“三個有組織”——有組織的人才培養、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有組織的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以超常規方式推進四類改革——人才培養創新性試點改革、科研攻關突破性牽引改革、人才評價激勵性政策改革、特色發展筑基性體系改革,牽引帶動高等教育深層次、全方位改革創新發展,培育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先鋒隊”,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先導戰略力量。
第二個工程是以數字化促進高等教育轉型和重塑。當前,以ChatGPT、Sora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給人才培養、教學帶來沖擊和挑戰。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為積極應對這一挑戰,要重塑數字化育人范式,培育高等教育新形態,搶占未來高等教育制高點”。
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探索推動大模型在高等教育領域垂直應用,研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發展報告,建設“五個一批”,即建設一批未來學習中心、選樹一批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共建一批產學合作人工智能教育創新實驗室、遴選一批虛擬教研室、打造一批智慧課程。同時,還要建設好“五大平臺”,即高等教育智慧“駕駛艙”、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大學生實習信息平臺、教材監測平臺、高等教育大數據平臺,探索“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研究和實踐,推動人才培養全鏈條、全方位創新,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最后,還要發揮好我國在高等教育數字化方面的經驗和優勢,持續推動慕課出海,建好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培養三類人才,優化四大布局
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一二三四+N”中的“三”指的是培養三類人才,即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戰略急需領域人才和拔尖創業人才。
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上,深入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簡稱“419計劃”),包括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組織實施“成長伙伴”國際暑期學校;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完善拔尖學生早期發現培養機制;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協同育人。
在培養戰略急需領域人才上,通過實施國家戰略人才自主培養工程,深入推進“四新”建設。新工科建設方面,研制出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分類推進理工科大學、特色學院建設。新醫科建設方面,印發實施深化醫教協同加快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實施國家卓越醫師人才培養計劃,推進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和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加大中醫藥教育國際化推廣力度。新農科建設方面,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發布新農科建設宣言,推進一省一所農林高校與省農(林)科院全方位合作,建好國家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新文科建設方面,啟動文科專業(類)教學要點研制,推動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重構,深入開展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建設,啟動非遺、國際傳播、關鍵語種等基地建設,研制第二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
“拔尖創業人才”是一個嶄新的提法。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要辦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和“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培養拔尖創業人才?!敖衲甑拇筚愑缮虾=煌ù髮W承辦,將突出改革創新、優化賽事設置、注重成果轉化,成立世界青年大學生創新實踐聯盟,舉辦世界青年大學生創新論壇,研制發布世界大學生創新指數框架體系,引領帶動高校將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增強學生‘敢闖會創’素質能力。”
“學科專業布局、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直屬高校和共建高校布局、專家隊伍建設布局是當前亟待優化的‘四大布局’?!备叩冉逃矩撠熑吮硎?,為了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高等教育戰線一是要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拓新補缺”,圍繞人才供需推動專業設置“有增有減”,著力構建國家調控、省級統籌、高校自律的專業管理長效機制;二是要狠抓《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落實,加強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試點開展專業設置與區域匹配評估,推動一流本科專業認證,切實提升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貢獻力。
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重點在增強中西部高校辦學實力。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要在五方面下功夫:一是支持中西部高校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特色產業,建設一批中西部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二是聚焦中西部重點區域和有關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專業,加強精準對口支援。三是優化對口支援碩博單招機制,提升中西部高校師資水平。四是深入推進慕課西部行計劃2.0,促進東西部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五是指導中西部高校持續做好訂單定向醫學人才培養工作。
在優化直屬高校和共建高校方面,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一是要加強對直屬高校的統籌指導,完善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工作機制;二是要研制印發深入推進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文件,打造共建高校發展集群,引領帶動區域高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在完善高水平專家隊伍建設方面,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將組織開展教指委換屆工作,鼓勵各地各校推薦更多的一線年輕教師加入,更好地發揮教指委作為參謀部、咨詢團、指導組、推動隊的作用。
建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核心要素
“人才培養為本,本科教育是根。沒有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就沒有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备叩冉逃矩撠熑私榻B,今年將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固本提升,持續鞏固和加強本科教育基礎地位,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質量,打造世界一流、中國特色的卓越本科教育。
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是建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核心要素的集中體現。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今年將繼續深入實施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推進人工智能驅動的課程、教材、師資、實踐項目等基礎要素改革,以課程改革小切口帶動解決人才培養模式大問題,實現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強突破,為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支撐。
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建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核心要素的舉措,包括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創新和推動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全面提升等。
在課程建設方面,目前正在組織開展第三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工作,不斷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推進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
在教材建設方面,今年將實施國家精品教材建設行動工程,開展首批“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與遴選工作,重點建設一批關鍵領域核心教材、經典傳承教材、示范性新形態教材。
在實踐創新方面,要加快人才培養從“學知識”向“強能力”轉變,探索基于能力圖譜、知識圖譜的課程、教材、實驗一體化建設。同時,持續推進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開展實驗教學和教學實驗室建設項目研究。
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方面,今年一是要指導辦好第四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是要提升高校教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三是要做好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四是要加強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备叩冉逃矩撠熑吮硎荆J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教育部黨組部署要求,把方向重落實、強管理抓落實、謀發展促落實、聚合力保落實,切實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有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編者按:4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安徽合肥召開2024年全國高教處長會。會上,安徽、黑龍江、上海、河南、重慶、陜西等省份的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作了交流發言?,F將發言摘登如下。
從“適應服務” 向“支撐引領”轉變
錢桂侖
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安徽省正在推進高等教育從“適應服務”向“支撐引領”轉變,全面提升有組織的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安徽省被教育部確定為8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省之一,實施“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五大行動,打造省級“教管服一體化智慧思政大數據平臺”。
分類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為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量身定制支持政策,在經費、資源、項目上給予傾斜。大力支持“雙特色”建設,打造一批具有鮮明行業特征、應用特色,身懷“絕活”的特色高校,建設培育一批符合產業需求的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
深化學科專業結構改革。率先以省政府名義出臺《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服務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人才培養緊密對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2023年省屬高校服務十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點3460個,占58.12%。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微學科”“微專業”“微課程”改革。全省高校開設153個“微專業”,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合肥大學應用型辦學模式被教育部譽為“安徽現象、合肥模式”。
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率先創立高等研究院,在合肥、淮北、阜陽、蕪湖四市建立高等研究院分院,首批參與企業72家,聯合培養項目212項。全省立項建設174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其中139個直接服務新興產業,占比79.89%。積極推廣“1+X”證書,全面推進“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模式。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率先成立體系化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幫助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找到“三個第一”,即第一個聯絡人(包保技術經紀人)、第一筆錢(種子基金)、第一張訂單(應用場景)。
(作者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
打造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
程爽
黑龍江省發揮高等教育作為龍江高素質人才培養主陣地、高水平科技成果策源地、高層次創新人才聚集地的重要作用,制定《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打造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有力服務國家“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建設和龍江“4567”現代產業體系發展。
一是把握未來技術變革趨勢,對接產業結構升級需求,深入推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新增專業理工農業不低于70%,新增服務“四大經濟”和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專業不低于70%,重點打造寒地現代農業、高端裝備制造、冰雪文化旅游等區域產教融合特色優勢專業集群。二是構建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加大高?;A研究和創始創新支持力度,依托高校培育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等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全面啟動高?!叭M三促”(進企業促成果轉化、進園區促產業升級、進縣區促興邊富民)行動。三是實施急需緊缺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行動,在“基礎+應用”、未來科技領軍、卓越工程師、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高水平創新團隊等急需領域深化產教融合,加快培養急需創新人才。
(作者系黑龍江省教育廳副廳長)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提升教育服務效能
孫真榮
上海市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上,一是推進大中銜接,夯實育人“厚度”;二是深化產教融合,提高育人“精度”;三是推進內涵改革,拓展育人“寬度”;四是布局未來學科,搶占育人“高度”。
其中,在推進大中銜接方面,上海市鼓勵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優質高中合力開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早期發現、科學引導、貫通培養工作,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建立基礎研究人才全鏈條、長周期培養機制。支持大學向高中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鼓勵高校主動組織教師到高中送課上門,開設科學課程和先進實驗項目,培養高中生早期樹立專業興趣。部分高校專門設計和實施橋梁課程,幫助學有余力的高中生提前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利用“英才計劃”等項目,加強大學與高中合作,讓高中生在大學實驗室中、在大學教授團隊指導下進行科研或參與大學級別的科研項目,為高中生提供大學水平的學術挑戰。持續支持高水平大學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牽頭或深度參與“419計劃”、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等人才培養改革,完善基于興趣和潛力激發的人才選拔與培養模式。支持相關高校深化“強基計劃”人才培養改革,鼓勵開展個性化培養、跨學科寬口徑培養,做好本研銜接和轉段工作。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對接產業需求 優化專業結構 培養高質量人才
朱自鋒
高等教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入新型工業化,是高等教育的責任與使命,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辦學目標、辦學特色需要為之轉變,主動服務于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最主要的發力點就是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以此為突破口,形成與區域相適配的高等教育供給布局,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
河南省委、省政府系統謀劃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和專業設置“三個調整優化”。用好堅持監測分析、發布目錄清單兩條措施,加強統籌引導;落實政策聯動、專項示范、專家評議三項機制,推動精準調優。踐行實施專業評價、建優“四金一高”、深化產教融合、對接重點產業四重路徑,打造特色集群。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走轉型融合發展之路,對接新興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河南七大產業集群28個重點培育產業鏈,強化專業與產業、數字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培育50個特色優勢專業集群,打造共生共融、共享共贏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生態,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賦能助力。
當前,河南省本科專業供給、人才培養結構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撐力、響應度持續提升。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深化“四新”建設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蔣云芳
近年來,重慶市按照“推動知識重構、學科交叉、專業融合,促進思維革命、跨界融通、范式轉化”的總體思路,聚力推進“四新”建設,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努力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首先,堅持高效能推進,著力構建分類建設體系。創造性地在校級層面分類布局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等14所高水平“四新”建設高校。同時,不同類型高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分類定位人才培養的服務面向。
其次,堅持高質量引領,著力重塑核心要素內涵。強化“四新”建設代表性成果產出,提出10個維度30項具體任務,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迭代升級專業、課程、教材、實踐和師資等核心要素內涵,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
再次,堅持高水平創新,著力打造新型教學組織。大力推廣人才培養“進區縣、進園區、進企業”模式,從市級層面布局52個新型學院和基地,把學院辦在產業園區、專業建在產業鏈上。
最后,堅持高投入保障,著力優化績效考核體系。建立了強化以實績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考核體系,按照財政因素分配法確定最終資助額度,形成賽馬比拼、你追我趕的生動局面。
“四新”建設引領帶動了重慶高等教育全面發展,實現了高校整體水平躍升,增強了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作者系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
“五個深化”以數字化賦能高等教育變革
何玉麒
陜西省作為國家首批兩個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試點省份之一,圍繞“建機制、拓資源、強應用、促創新、提效率”,在“五個深化”上下功夫,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開辟新賽道、積蓄新動能。
陜西一期投入1600余萬元,建設了集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等功能為一體的“陜西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致力打造教學資源富礦和管理服務高地。在項目申報上,將教改項目、一流課程、教學名師和教學成果獎評審等管理業務,全部置于線上開展,實現了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在教學改革上,將實踐教學數字資源融入省級平臺建設,打破高校與省級平臺數據壁壘,努力實現從“向高校要數據”到“向系統要數據”的轉變。在審核評估上,平臺建設了學校自評、數據審核、專家評估、限期整改等各個環節的數據采集模塊,全力構建數據全時可查、實時追溯、及時反饋的全鏈條監管系統。在學科專業優化上,積極推進全省學科專業圖譜與陜西重點產業鏈、人才鏈相銜接,努力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精準對接、協調聯動,推動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系陜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29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