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原教授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激勵著吉林教育系統廣大師生傳承黃大年精神,砥礪奮進新征程,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
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507室原來是黃大年的辦公室,如今成為黃大年紀念館,是人們了解這位以身許國的科學家的地方。
清明節期間,吉林大學附屬小學四年級9班學生來到黃大年紀念館參觀。參觀后,學生邱義涵在日記中寫道:“這個‘像太陽一樣的人’,燃燒了自己,用生命詮釋了‘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
而像黃大年一樣的科技工作者和教師們,在各自的領域不斷探索拼搏,勇攀科學高峰。
“我的愿望是我們團隊成為教師團隊楷模,讓我們學校有更多的‘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孫正聿說。
宋超在2009年考入吉林大學地探學院首屆李四光試驗班,當時由黃大年指導。現在,宋超已經是吉林大學地探學院教授,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教師團隊的核心成員,一直致力于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地球探測技術的研究。
“航空重力梯度技術是基于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或無人機等搭載平臺的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其勘探深度可從淺地表到地球深部幾千米,能夠應用到礦產資源、能源和海洋等探測領域。但這項技術一直被西方國家壟斷,并長期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宋超告訴記者。
傳承黃大年精神,莫過于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大年去世后,他的同事、學生和其他科研人員始終為進一步提高航空重力梯度儀的精度而努力著,研發了旋轉加速度計式重力梯度儀,實現了整機從0到1的突破,完成了國內首次航空重力梯度儀飛行試驗。”吉大地探學院院長曾昭發告訴記者。最近一次測試結果顯示,儀器精度得到顯著提高。儀器精度上的突破,大幅縮小了我國與該領域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項目的驗收,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掌握航空重力梯度儀核心技術的國家。此外,該項目的冷原子、超導和微電子機械原理等重力梯度儀關鍵技術指標,目前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振興中華,乃吾輩之責”的誓言激勵人奮進。“作為高校青年教師和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們要學習黃大年精神,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努力攻克國家深地深海探測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難題,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宋超說。
教書育人 敢為人先
在黃大年紀念館的陳列柜里,展示著他生前的筆記、教案的復印件。原件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自2017年7月以來,教育部開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來自全國各高校的三批共600個團隊被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他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育人育才,勇攀科學高峰。
“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而且一定會遇到艱難困苦,因此需要幾代人來共同努力。”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教師團隊負責人鄔志輝說。作為第二批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該團隊持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調查研究,在農村教育現代化、適應人口發展趨勢的區域教育結構優化與政策調整研究、鄉村振興和教育現代化背景下農村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等重大項目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將黃大年精神書寫在廣袤的鄉村大地。
長春理工大學空間光電技術教師團隊也是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之一,培育了一批中國光學領域杰出人才,取得多項國際先進的科技成果,為國防現代化和科技、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影響和帶動了更多優秀青年科研工作者加入中國科技發展的滾滾洪流。機電工程學院教師許金凱,多年來始終面向世界前沿技術與國家重大需求,長期致力于精密超精密技術、工藝及裝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師楊宏偉,用15年的默默堅持研發智慧農機,幫助老百姓把“飯碗”端得更穩更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師陳磊,在航天領域深耕12載,在無數個日月交替中摸索著如何能讓國家在深空探測領域擁有最明亮、最廣闊的“眼睛”;空間光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付強,長期投身偏振成像探測領域,他研發的“煙霧環境下偏振成像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填補了我國非球形、非均勻、非各向同性介質環境偏振傳輸研究領域的空白,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淡泊名利 甘于奉獻
在黃大年紀念館的陳列柜里,黃大年的入黨申請書格外引人注目:“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著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劉淑艷是吉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師,1993年入黨。她所在的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教師團隊第一批被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我國食藥用菌產業年產量達3000多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75%。食藥用菌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能夠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劉淑艷與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自然基金項目資助下,對長白山地區菌物資源進行長期、廣泛調查。經過多年努力,明晰長白山菌物多樣性及其地理分布,建立了長白山菌物資源“一區一館五庫”保育體系,突破多項技術壁壘,還探索出“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五位一體科技扶貧新模式,建立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龍頭企業22個,產生經濟效益達300億元。“作為科技工作者,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教學科研工作。”劉淑艷說。
……
黃大年的事業在延續,黃大年的精神也在感召著更多像黃大年一樣的高校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沿著他的足跡向前。“多年來,我們在全省高校、中小學校組織各種學習、紀念黃大年的活動。黃大年精神是寶貴的財富,不斷激勵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科技工作者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大先生’,鼓勵他們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追夢人、實干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自覺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吉林省教育廳副廳長單聯成說。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2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