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關于教育就有重視思維的取向,并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之說;同時又有一些對思維的限制因素,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思不出其位”,將“聽話”的學生當成好學生。這些都對當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復雜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注重已有知識和標準答案的學習訓練,忽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造成一些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和批判性不足。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形成了與其文化密切相關的思維品質與特點,其中就包括注重從宏觀整體出發善于運用直覺的思維方式,通常稱之為“悟”。“悟”有把控大局能力強的優勢,也有邏輯性、操作性與可行性弱的劣勢。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今,僅靠“悟”遠遠不夠,加強并擴大實證、微觀、具象思維工具并熟練運用,刻不容緩。在中國歷史上,1922年新學制的頒布,給予數理化等科學教育更重要的地位,這對當時的中國人提高科學思維、實證思維發揮了顯著作用。但如果從當下已經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大背景看,學生的整體思維發展水平還是遠遠不夠的。
傳統應試教育忽視、弱化思維培養而過于看重固有知識和標準答案的做法,既傷害了傳統注重的悟性發展,也不利于邏輯實證思維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這種做法確實存在用過量知識堵塞學生悟性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主要通過訓練、刷題方式獲得知識,而非通過體驗、懷疑、實證、試驗、實驗、推理方式獲得知識,必然弱化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悟性與邏輯實證思維不是排拒和對立的,它們可以在同一個體上得到高水平的發展。但目前還存在一些錯誤看法,認為發展一個人的邏輯實證思維就會傷害其悟性,要發展其悟性就可能阻礙其科學思維。這種看法顯然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但在學生培養的實踐中也確實存在,限制了學生個體思維多樣性、整體性發展。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更加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并且認識到對于個體成長,思維具有比知識更高的價值。其次,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通達性,通達性強的學生才能兼容直覺與邏輯、感性與理性,使悟性與邏輯實證相互借用、補充、驗證,而不是孤注一擲地發展其中的某一種。最后,要增強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課堂教學的時間、內容不能超量、超比重,給學生社團活動、戶外活動、社會實踐、討論、辯論足夠多的時間與空間,有助于學生獲得足夠的知識和體驗。
學校應依據教育實際,將中國傳統思維的優勢與世界各國創新思維的長處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找到既能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拓展思維視野、訓練思維技能,又能充分開發思維潛能、優化思維品質的途徑。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5月3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