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 非凡答卷·教育故事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相關鏈接】
3萬
“拔尖計劃”累計吸引3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
87%
“拔尖計劃”87%的博士畢業生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從事基礎研究工作
2018年
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推動“拔尖計劃”拓圍、增量、提質、創新,加快培養未來杰出的自然科學家、醫學科學家、社會科學家
今年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拔尖計劃”)實施的第15年。我作為該計劃的一名普通參與者,與之結緣也已經整整10年。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致遠學院。學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任校長張杰兼任院長,成立當年即被納入教育部“拔尖計劃”。學校對致遠學院的定位是——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知識整合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型領袖人才。在眾多頂尖學者的一致努力下,學院在育人理念、教學方式、科研氛圍營造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14年,致遠學院申報的教學成果“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致遠’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同年,學校開始依托致遠學院的育人模式,面向全校排名前10%的學生實施“致遠榮譽計劃”。致遠學院的人才培養,也由純理科向工科拓展。當時,我作為學校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開始接觸致遠學院的一些工科項目。
至此,致遠學院在創新辦學體制機制、聘任一流師資、遴選合適學生、轉變教學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外部支撐條件相對完善的基礎上,致遠學院在時任副校長徐學敏的帶領下,開始思考人才培養的深層次問題:如何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科研的內驅力,發展出自己的學者身份認同?學院希望,學生能盡早找到自己的科研興趣和方向,在自主學習科研的過程中涵養家國情懷、養成批判性思維和形成獨立人格。
機緣巧合,2018年到2023年,我擔任致遠學院常務副院長,深度參與學院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親身經歷了“拔尖計劃”由1.0向2.0的邁進:從1.0時期的“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到2.0時期的“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學院始終走在改革探索的前列。
2020年,致遠學院牽頭申報的6個學科基地——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基礎醫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全部入選首批“拔尖計劃”2.0基地,并作為“拔尖計劃”2.0秘書組單位,牽頭建設全國線上書院、組織“提問與猜想”活動、開展在校生學情調查和校友職業發展調查等。同年,致遠書院正式奠基,標志著學院人才培養改革進入新階段。
如今,致遠學院的前期畢業生已有不少人成為國內外一流大學的教師或者科研人員。學院首屆畢業生邰騁創辦的墨奇科技,構建了高精度、秒級響應、自動化的指紋圖像搜索系統,服務于公安部全國指紋中心的建設,引領了中國生物識別技術的革新。該公司開發的MyScale AI數據庫是國際上首個專為大規模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設計的AI數據庫,同時也是目前綜合性能最優、功能最強大的AI數據庫,其查詢效率是國際同類最先進系統的4—10倍。該產品在剛剛落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榮獲了最高獎——SAIL獎。
多年來,正如張杰院士所希望的,致遠學院“聚集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一群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讓他們的思想在交流中互相碰撞,創造力互相激發,從而產生讓學生受益終身的創新能力和智慧”。
不僅如此,致遠學院對全校本科人才培養產生了廣泛的輻射示范效應,通過書院制、榮譽課程、通識教育等項目改革,在橫向上帶動了各院系、各學科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學校由致遠理科到工科再到覆蓋所有理工專業的實踐,便是這一輻射效應的典型詮釋。在2023年全國本科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中,學校所申報的15個項目全部入選,其中7個入選項目從致遠學院產生。
致遠學院還縱向引領了學校全鏈條人才培養改革,為前端的中小學教育、后端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當前,上海交通大學已形成以銜接中學的“學森挑戰計劃”為先導,以培養學術性拔尖人才的“致遠榮譽計劃”為主體,以致遠學院為核心特區,以李政道班、吳文俊班、物理和生物學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等為特色的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矩陣。
關于致遠學院乃至我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后續該怎么做,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代表“拔尖計劃”2.0秘書組總結“拔尖計劃”實施15周年總體進展與成效時專門指出,我們將繼續客觀應對變與不變,于變化中堅守本真,于不變中尋求創新。一方面,只有扎根中國才能走向世界,我們要繼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教育精神。“偉大不可以被計劃,但偉大可以被積累”,要繼續堅守培養引領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的長期主義。另一方面,倡導兼容并包,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汲取人類優秀思想文化元素,充分發揮多元文明相互交叉碰撞所激發出的創新活力。擁抱人工智能,使之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養料,讓拔尖人才更“拔尖”,反過來深度融合人類智能HI(Human Intelligence),發揮拔尖創新人才的知識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讓人工智能更“智能”。
(本報記者 張瀅 采訪整理)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